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100aB.P(相当于商末时代)时遗留下来的先周遗迹(见图1和图2)表明,先周人受游牧袭扰,被迫南迁至周原地区[6]开垦土地,发展耕作,此时木炭屑峰值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很可能是放火毁林,以便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的结果。故3100aB.P是周原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标志着自然景观向半自然、半人工景观演变。至1500aB.P(隋唐前)周原人类放火烧荒、开垦土地达到高潮,这种大规模、大范围长期植被破坏与相对干旱气候结合,使生态自然景观进一步退化,加剧了气候的干旱化程度。由木炭屑曲线可知1500aB.P后前半期周原各类木炭屑浓度大大减少,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荒地全部开垦殆尽,当地几乎全部呈现为农田人工景观,因而不会大规模放火烧荒所致,1500aB.P标志着周原生态景观向人工自然复合生态景观转变;后半期当地大颗粒木炭屑增加,人类干扰大大加强,很可能表明近几百年(清朝时期)由于增加,聚落规模扩大,人类生活用火和垃圾增加,导致周原表土层木炭屑浓度增加。
3 小结与讨论
野火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演变[7],是常见的生态干扰因素之一。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受多种因素制约,它通过磁化率、总有机碳反映气候干冷、暖湿的变化,木炭屑反映野火发生强度、频率以及相关文献,气候变化背景下野火成为驱动周原黄土塬区生态环境演变的1个直接因素,随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为火促成的野火活动已成为加速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因素。研究野火活动及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对了解和认识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 英,沈承德等.21kɑ以来渭南黄土剖面的元素碳记录.科学通报,2001,46(8):688~690
2 陈利顶,傅伯杰.干扰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报,2000,20(4):582~583
3 黄春长,庞奖励等.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环境和水土资源退化及其影响.第四纪研究,2003,23(4):405~414
4 孙湘君,李 逊,陈怀成.南海北部最近37kɑ以来天然火与气候.中国科学(D),2000,30(2):167~168
5 刘东生,郭正堂,吴乃远等.史前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景观.地球学报,1994 (3~4):230~232
6 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科学,2001,21(1):32~33
7 Jenny Moore.Forest fire and human interaction in the early Holocene woodlands of Britain.Palaeography,Palaeo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00,164:125~13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