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2)
2013-06-17 01:05
导读: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萨丕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
语言与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萨丕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南海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含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反映了形成这些地名的自然和人文的各种条件。
(一)反映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变迁
从以上对地形地貌地名特点的分析,我们得知南海地处平原和丘陵地带,由于其靠近沿海地区,因而河道众多,河网开发频繁,地名也就多以地形地貌来命名,并且大部分都与山或水有关。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秦时的南海郡包括的地域范围要比今天的南海大得多。它包括“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等六县,曾有过海,但今天的南海地名中含有通名“海”的地方实际上没有海。在先秦典籍中,“海”多为地域名而非水名,如《尔雅·释地》中指出:“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秦代“南海”泛指岭南地区,秦在岭南置三郡,南海郡为其中之一。这些地名都较好地保留了当地昔日的人文地理特征和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记录了岁月的沧桑变化。
(二)反映经济发展的进程
经济地名是经济地理实体的名称,它随着经济实体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演变。经济地名较好地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南海的经济地名中,以反映农、林、渔业为主,手工业占少部分,这恰恰反映了我国古有的经济特色。几千年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又必然导致了经济形式以农业家庭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形式为主。因此,在历史沿用下来的南海经济地名中,农、林、渔业地名较好地反映了过去南海的经济形式。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反映追求安定、趋吉避凶的心理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注重吉祥文化,吉祥如意在人们的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追求自由、安定、幸福的生活,并把语言符号当作健康、吉祥、幸福、财富的美好象征,认为说吉利的话、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办事就会顺顺利利,给自己带来好运气。这种心理和美好的愿望也体现在南海的地名上。吉祥地名的产生无疑透露出人们趋吉避凶,追求安定、兴旺、幸福生活的精神文化信息。
(四)反映重宗族的心理
宗法制度在古代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其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制约关系告诉我们,宗法制度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人们重宗族的心理文化也随之消失。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最稳固的文化,它可以通过风俗习惯、地名词汇等保留下来。古代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家族单位,经济上一直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生产很不发达。因而形成了聚族而居、几家几户即可构成一个村落的特色,并且同一个村子里的人绝大部分都同属一个姓,也即同宗同族,于是才产生了如此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并且以“边”作为通名划分村落范围的界限。
(五)反映重数字、方位文化的心理
从古至今,人们对数字、方位词有特别的爱好,古人认为万物由“一”而生,追求“双”的对称和谐之美,今天人们更把数字因谐音而取义的吉祥文化推崇备至。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里外等的相互对应也是中国方位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南海”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方位的含义,意为“南方之地”。人们喜欢用数字、方位词来给地域命名的原因除了这一文化心理的深层原因外,还在于数字、方位词便于记忆,能准确指示区域的地理性质或所在的地理位置,如“三山”这个地名是因该地有三座山而得名,“北村”则显示该地的地理位置是在该区域的北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六)记录历史变迁、民族遗迹
罗常培先生曾说,“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地名的遗留往往还显示着过去民族在历史上的往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南海地名中存在部分底层词。这些底层词是过去民族历史的镜像,清晰地记录着过去民族在历史上的遗迹。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邢福义.语言学概论[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5]班固.汉书·地理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宋长栋.岭南地名中所见语言的接触、浸润与交融[J].学术研究,2000,(9).
[7]李锦芳.论百越地名及其文化蕴意[J].贵州民族研究,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