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的重要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进行文本解读和语料检索与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风格和语言特点。构建海明威“硬汉式”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体系,并试图把文学作品分析与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文学中应用价值。我们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方案可分为三步:(1)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的搜集、整理,形成规范的文本格式;对作品的创作时期和体裁进行标注,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海明威作品及传记作品语料库;选择适当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文本解读和语料库参照分析检查和验证相关的结论,并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3)探讨和研究这种分析和研究之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途径。
海明威一生都在创造Code Hero,该文学形象贯穿海明威各个重要时期的多部作品,其基本特征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该形象的变化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研究中要突破的重点。通过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索引软件,通过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等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挖掘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我们还可以用语料库语言学量化的、统计的、描述的方法,从文本着手,发掘‘硬汉’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这一主体形象的产生和塑造,论述海明威的“硬汉式”主角在桑提亚哥身上的基本归宿。
[1]Wang Shouyi; “Hemingway’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 Foreign Languages 2, no 48(April): 41-45, 1987.
[2]Robert P. Weeks;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3]Philip Young; “Ernest Hemingway: A Reconsiderati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Robert .O. Stephens; “ Ernest Hemingway: The Critical”,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77].
[5]James Nagel;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in Context”,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2.
[6]Carol. S. Baker; “ 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7]Jeffrey Meyers; “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8]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9]Charles Molesworth; “ Hemingway's Code:The Spanish Civil War and World Power”, Salamagundi, no.76-77 (Fall--Winter): 84-100. 1987.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9。
[3]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1。
[4]李宜,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5]龙毛忠,颜静兰:《.英美文学精华导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6]吴然.: “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 (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
[7]李文中: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8]甄凤超:语料库语言学趋势瞻望 ---2003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综述 上海:外语界 2004,(4)。
[9]甄凤超: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纪要 上海:外语界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