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3)

2013-05-15 20:29
导读:一世纪以前,说散文诗不是诗,也许还有人赞成。但是 立在现在而说这句话,不惟是‘无徵’,而且是太不合理。因为许多散文诗家的作品已 经把无韵则
一世纪以前,说散文诗不是诗,也许还有人赞成。但是 立在现在而说这句话,不惟是‘无徵’,而且是太不合理。因为许多散文诗家的作品已 经把无韵则非诗的信条打得粉碎了。……中国近来做散文诗的人也极多,虽然近来的新 诗(白话诗)不都是散文诗。”[6]并且引用了密尔顿的结论:古代的诗歌大部分是韵文 ,近代的诗歌大部分是散文,认为虽然我们固不坚持说,诗非用散文做不可,然而实际 上,诗的确已有由“韵”趋“散”的形势了。王平陵认为:“所以韵文诗而进为散文诗 ,是诗体的解放,也就是诗学的进化,在中国墟墓似的界上,正是很可喜悦的一回 事。”[7]滕固认为:“散文诗是诗中的一体,有独立的的存在,也无可疑。”[2]


  30年代散文诗不如20年代形式多样、风格众多,从整体上比较,优秀散文诗人诗作的 数量都少于20年代。30年代的一些散文诗大家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徐玉 诺、朱自清、谢冰心等都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许地山、韦丛芜、高长虹等20年代比较 活跃的散文诗人的作品都日渐剧减。散文诗界不再有20年代的文体大论争,散文诗文体 开始由散的诗向诗化的散文发展,甚至分化为纯正的散文诗和非纯正的散文诗,前 者使散文诗文体更加完善,后者根据文体的自觉性原则和随着作家的主观愿望,分别向 叙事文体、议论文体和抒情文体转化,最后逐步被叙事文体,如(散文)、议论文体(如 杂文)、抒情文体(如诗)合并。如鲁迅致力于写杂文,周作人写小品文,朱自清、茅盾 等人写抒情散文,穆木天、徐志摩等人完全写诗。王统照是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散文 诗作家,代表作是《听潮梦话》。另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诗作家是丽尼,代表作是散文 诗集《黄昏之献》。丽尼爱用第一人称的笔调来诉说心中的愁苦,形成了一种低徊哀怨 的风格。坚持散文诗创作的还有陆蠡、李广田等人。陆蠡的散文诗集《海星》(1933)中 有许多清新优美的短章,如《桥》、《钟》、《窗帘》、《红豆》、《榕树》和《荷丝 》,他的散文诗情调柔美,技巧娴熟,意境优美,玲珑透明。李广田长于叙事性散文诗 ,文笔朴素细腻,感情纯真,尽管李广田是诗人,他的散文诗却偏重于散文,如《画廊 集》中的《寂寞》、《秋天》、《无名树》、《白日》,《雀蓑记》的《绿》、《影子 》、《雾》等,都是其代表作。这个时期还涌出了何其芳、方敬、南星、鹤西等新人。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抗战时期散文诗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成为宣传抗战的工具。在30年代末的上海“ 孤岛”,40年代的西南后方,40年代后期的国统区,都掀起过散文诗创作热潮。代表作 家有田一文、严杰人、林英强、S.M、彭燕郊等人。郭沫若、茅盾、王统照、李广田、 缪崇群写出一些新作品,巴金、唐tāo@①、芦焚、郭风、丽砂、莫洛、叶金、唐s hí@②、周为等人也写了较多散文诗。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借用传统寓言和外来 文化象征的表现方式,大量寓意象征,如郭沫若的《银杏》、巴金的《龙·虎·狗》、 《日出》、刘北汜的《曙前》、田一文的《跫音》、莫洛的《生命树》、陈敬容的《星 雨集》、郭风的《报春花》等。这个时期散文诗的功利性太强,有的完全被抒情散文同 化,散文诗开始在抒情散文的夹缝和诗的夹缝中生长。50年代也出现了散文诗创作热潮 ,形成了郭风为代表的偏重于诗的散文诗和以柯蓝为代表的偏重于散文的散文诗两大风 格。郭风所代表的散文化风格可以追溯到现代的周作人和外国的屠格涅夫,柯蓝所代表 的诗化风格可以追溯到现代的鲁迅和外国的波德莱尔。六、七十年代,由于原因, 写散文诗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散文诗几乎销声匿迹,只以“花边文学”出现在一些 报纸副刊上,文体建设处于倒退局面,只有极少数人致力于散文诗的创作,如女诗人王 尔碑就以其清丽柔美的散文诗闻名于70年代,被称为“流云诗人”。
  新时期中国散文诗的空前繁荣得利于和艺术都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如果2 0世纪80年代没有“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就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的真正贯彻执行,就不能对散文诗的文体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如果不结束闭 关锁国等庸人政策,就不可能有以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纪伯伦为代表的外国 散文诗的大量译介和《散文诗报》推出的“海外华文散文诗专号”,就不可能有《散文 诗报》、《散文诗作家报》、中国散文诗学会的问世,也不可能有正式冠其名为“探索 散文诗”、“改革散文诗”、“长篇叙事体散文诗”等文体流派的出现。尽管屠格涅夫 、波德莱尔、泰戈尔等域外散文诗作家的作品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译介,而散文诗的大 规模译介和接受活动却发生在80年代。1981年10月15日,巴金在给亚丁译的《巴黎的忧 郁》作序时说:“波德莱尔这个小集子就要出版了,我很高兴。相信它会为我们中国文 坛增添一些有意义的新东西。希望我们今后更多地介绍国外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不断开 阔我们的视野。”政治上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外国散文诗的大量译介,还促进了 大陆散文诗创作与海外的交流与接轨。如《散文诗报》第39期开办了“海外散文诗专号 ”,收录了香港、澳门、、菲律宾、新加坡、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 西德等11个和地区的43位华文散文诗作家的作品。80年代的散文诗正是政治大解冻 的产物,使文学观念作为一种受客观影响的社会存在,逐渐向现代化、开放化、多样化 发展,不再单纯强调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文学的政治宣传教化功能,加强了对文学 的功能的理解和对审美主体的研究,承认文学的各个门类的社会功能的差异性、创 作个性、文体自觉性、读者欣赏兴趣等艺术特质,特别是文学的主体性得到高度的重视 ,1986年还被称为“文学主体年”。散文诗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风行神州,出现 了散文诗创作热和研究热,涌现出刘再复等优秀散文诗作家和王光明等散文诗理论家, 散文诗的题材也得到极大的拓展,改变了散文诗在六七十年代小花小草的面貌,完全摆 脱了“花边文学”的命运,不但有重视个体生命的散文诗,还出现了抒写改革重大题材 的散文诗,即当时的散文诗作家既有生命意识,也有使命意识。散文诗的体裁也出现了 大拓展,出现了报告体散文诗、纪实体散文诗、政治体散文诗、散文诗、体育散文 诗、探索散文诗等名目繁多的散文诗。散文诗的创作人数也是前所未有的,出现了两大 全国性的散文诗作家和研究者的组织——中国散文诗学会和中国散文诗研究会。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中国散文诗具有文体的稳定性和模糊性
  中国散文诗百年的发展史实际上是新诗与散文抗衡、文体由自发进入自觉、追求文体 独立的竞争史。中国散文诗的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接受了中国文学传统的 影响,抒情文体以新诗一统天下的思想和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教化和言 志功能的传统造成了散文诗文体从三、四十年代到90年代的不稳定。尽管中国散文诗的 发展呈波浪状时起时伏、时兴时衰,但是,中国散文诗十分明显地具有世界散文诗发展 过程中的从自发向自觉发展的文体特征,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逐渐呈现出来。但是在公 共话语中,中国散文诗的文体独立性却少有承认。在百年中,中国有关散文诗文体 归宿的大讨论此起彼伏,其中以20世纪20年代初西谛、王平陵、滕固等人和80年代初期 郭风、柯蓝、刘再复、王光明等人参加的两次“散文诗讨论”最有影响。绝大多数人认 为散文诗的本质是诗,也有人认为它属于散文,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一生都
上一篇: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