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1.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一种普遍性的经济社会现象,也是世界现象。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是畸形的、没有后劲的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发展过程。加强对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城市化发展规律,明确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存在严重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落后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滞后的矛盾。2001年我国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但仍滞后于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城市化、农业规模化、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化。尤其农村城市化是中国未来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强大动力。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更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当然,城市化也会带来诸多难题和困扰,因此,要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化模式。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2.走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慎重抉择的。如何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理论界长期争论颇多,焦点在于是以发展大城市为主要模式还是以发展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主要模式。
笔者主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单纯强调发展“大”或“小”都不太切合实际,应当摆脱长期无休止的“大”、“小”之争。抑大崇小,或崇大抑小都不符合城市化规律。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的目标,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分流,那种人为地控制某一类城市的发展,实际是控制不住的。
当今,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特别是有些省区还缺少足够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以,大城市还应当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只重视或只强调发展大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合理地扩大规模,发展成为适度的更优城市也是必要的。中国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圈,同时需要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专业性强、人居环境适宜的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应当看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会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有些人愿意生活在大城市。大城市信息量大,就业机会和条件相对较好;但有些人却愿意生活在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愿意享受更为悠闲、接近自然的生活、更为清洁的空气和价格更便宜的住房。由于各地资源、环境、经济、科技、文化条件不同,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发展规模不能千篇一律。特别是不能一味追求城市的盲目扩大,以为大就是好。现在许多城市喜欢在自己城市名字前加个“大”,似乎这就升格了。城市做“强”做“大”,不是搞圈地运动,关键在于提高城市的实力和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把企业做强做大,而不是在于城市规模无限扩大。
3.城市化要从实际出发和效益出发
寻求城市化的正确途径,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从效益出发,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向城镇迁移、要素向城镇集聚以及城镇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等方面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城市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户籍问题,不是单纯的人口转移,更不是城镇规模竞赛。地区之间不要互相攀比,不要下硬性指标,不要小城镇遍地开花,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市化的根本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文明生活的演变过程。人口集中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征,生产方式的变更才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选择,打破平均发展的观念,以有利于城镇有序发展和功能的完善,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缓解,有利于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比较可行的是实行多元化的城市化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各类城市(包括小城镇)空间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这是21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