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建筑理论——论建筑的文化视角(2)
2013-12-02 02:02
导读:(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它涉及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系统和运作关系,是我们领会建筑文化,理解城市形态和性格的主要内容。
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些问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包括建筑传统在内,有没有多元化的脉络?在这些多元脉络中,又有没有一种主流脉络呢?如果有,又如何在旧城更新和保护中将城市的主流脉络更完整地保留下来,达到开发新城和保护旧城之间的平衡呢?
民族传统的多元化在50年代的中国是不被认可的,但随着20世纪后期,后主义的兴起,开始逐渐地被打破。目前人们较为广泛地公认:上本来就存在着风格的多元并存,如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写实和抽象等。而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多元文化传统中,又是否存在一种主流脉络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诸多文化传统中,至少有一种(或几种)在形成民族(和地域)性格和凝聚力时起主导(或重要)作用,恰是这一传统成为了我们在阅读一个城市时所要探索的主题。以中国而言,我们有宫廷建筑的传统(如北京故宫、天坛),也有民居建筑的传统和庙宇建筑的传统。建筑群体的比例、尺度和节奏之间的和谐感以及平衡的总体等所带来的肃穆和宁静同建筑和园林之间相互渗透的亲密让无数人赞叹中国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