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实践(2)
2014-01-27 01:18
导读:对于亚洲城市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REM给予了创造性的肯定解答,对于大块的城市结构和大块的地景粗野的结合在一起的城市景观,REM认为他正是代表了新
对于亚洲城市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REM给予了创造性的肯定解答,对于大块的城市结构和大块的地景粗野的结合在一起的城市景观,REM认为他正是代表了新的后城市(posturban)的特征,他将“不是城市的,也不是农田的。他将是建筑和地景的最终冲突的一个舞台”,他表明了“两个概念的终结,建筑和地景建筑。”在珠江三角洲,REM找到了这种新的城市状况的例证,大都会和反祖一般的大面积农田时存在就象是这样的一幅画面:“在鱼塘的边上,一块巨大的牌子上二写着‘100年不变’:在附近耸立着巨大的塔楼的其他的建筑”
同时,REM也很欣赏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富有张力的关系。他认为传统的城市都是以获得平衡,和谐及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为目的的。但珠江三角洲的这种城市关系,是建立在补充的竞争基础上的关系,这关系虽然看起来是粗鲁的,但也是精致的和敏感的。这好象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一个细节的改动将要求整体的变化,以获得一个新的平衡。城市的活力和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将马清运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和REM的一些言论并置起来,就能从中看到一些相似的地方。
首先是对快速城市化的现状,两人的立场是大致相同的.和大多数建筑师(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当代的实验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产业的现状的批判性的态度不同的是,他们都意识到了快速发展的对建筑设计过程的决定性的影响,而把之看成和欧洲
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新的课题加以对待:这是积极的态度:这立场也反映在马清运不强调建造过程,不强调建筑的细部的精美上。也许在因为经济快速发展而决定的快速设计,快速建造,而同时施工人员和化水平又相对低下的中国的现状下,片面地强调建筑的精细,本身就是不切合实际的做法。马达斯班的高效率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也是这立场的另外一个反映。马清运在讲座里面曾经提到,对于建筑师被资本利用的必然命运,一部分建筑师选择了孤傲的对立态度,学校成了,他们最好的一块阵地,另一部分选择了完全的放任自流,而他认为会有第三条路存在的可能性,而愿意去加以探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设计的人手点上,马清运和REM都认为,城市是设计策略的源泉,而建筑师对城市的态度是一种“回应”(reaction)。REM认为,在后时期,知识分子已不可能先知先觉并抑制问题的发生,而是对现实的回应……在马达斯班设计的宁波中心商业广场中,从城市的设计出发点和对城市的回应态度也贯穿了设计的整个过程。
在设计的方法上,马清运运用的是和KOOLHAAS类似的图表(diagram)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有效的策略。图表在荷兰建筑师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其作用在于将抽象的数字通过图形的面积、高度等具体的量化,从而易于比较。马清运重视在设计前的研究工作以得出指导设计的策略,而图表法是他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中带着REM的影子,这是他的求学过程所决定的。是否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在建筑学界欧洲中心论的大背景下,REM KOOLHAAS提出要关注亚洲问题,关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问题。不是用欧洲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来套用,而是把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和欧洲放在一个平行的地位上,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研究问题。而身为一个欧洲人,鉴于文化背景、语言等,REM在中国行走江湖终有所不便。于是有了中国人,跨文化背景的马清运,基于REM的理论,在中国进行建筑实践,同时丰富和创造自己的理论。简单一点说,是否能说,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实践,是REM KOOLHAAS关于中国的“快速”城市理论的延续和应用?
而这正是关注马清运的建筑活动的原因。换句话说,这是马清运和其他的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根本区别之处。马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建筑和城市的互动关系问题,以及马达斯班在中国的建筑创作大环境中积极地面对商业主义的建筑实践。比起研究梁柱的交接关系,研究开窗开门的方法,研究一小盒子放在房子什么地方较好,要更加对中国建筑界在当前中国大环境下的建筑创作,有指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