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鉴西方建筑理论促进我国建筑的发展(2)
2014-02-15 01:39
导读:2我国建筑创作的 2.1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 注重和谐、讲究中庸,是我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基调。千百年以来,“和谐统一”构成中华民族各种的美学准则,
2我国建筑创作的
2.1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
注重和谐、讲究中庸,是我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基调。千百年以来,“和谐统一”构成中华民族各种的美学准则,宁静舒缓、均衡稳定始终贯穿于我国的建筑风格,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建筑艺术,奠定了东方文化独特的地位,但与西方建筑文化发展相比,因我国的只求完善、不思变革、否异求同、甘作中庸的美学观念,使传统建筑缺乏内在更新机制。长期以来单一的文化价值趋向和盲目排外的心理,产生了继承传统问题上的狭隘、片面和手法上的单一性,以及创新中的表现化倾向,从而极大地妨碍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窒息了创作生机。
2.2建筑设计思想的适用性
目前,我国的状况还比较落后,从现实出发,现代建筑讲究实效、追求经济效益、体现技术理性的设计思想仍可以借鉴和吸收。从我国目前的居住状况来看,住宅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和一般性公共建筑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仍是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出发,把功能合理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采用最合理的建造方式与建造技术,坚持节约资金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追求与人民生活水准相称、生活内容相符的朴素之美。另外,作为社会主义
的建筑,要强调其社会责任,不能违背公众的审美需求,用怪诞离奇的建筑形式去哗众取宠,追求个人表现。现阶段,“经济理性”仍是人们建筑美学的重要标准,“功能合理”仍是人们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化的生产方式,仍是人们的追求目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照搬现代主义的创作模式,更不意味要全盘否定审美演变的积极意义。必须看到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革,一种模式、一种风格,急功近利的简建筑设计在我国已行不通,这也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审美观发生变化所决定的。我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内地和边远地区形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也将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已受到公众的批评,人们迫切需求建筑包含更多的文化含义,反映地域与民族特点,体现时代精神。这些都要求人们不能固守僵化的审美模式,必须勇于探索创新。
2.3当代建筑的积极意义
在当代中国,审美意识正出现超前的种种迹象,尽管大城市中不少人仍身居陋室,“量”的矛盾仍然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其审美情趣已悄然改变,“新潮文学”、“无主题”、“流行
服装”——公众似乎远远跑到了建筑师的前面。建筑作为一种存续期较长的艺术,如果仅立足于目前的实用经济,缺乏战略目光,进行急进了近功式的设计,一旦“量”得到满足,就会遭到公众的指责,造成另一种浪费。因此,积极主动地借鉴、吸收当代建筑思潮中合理进步的成分,无疑可以推动我国的建筑事业向前发展,这种吸收与借鉴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它可以促使传统观念的变革。建筑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含各种复杂因素,它必须满足建筑技术与材料、气候环境、文化风俗、心理情感等各方面要求。
从建筑角度来看,无疑要求它体现更多的理性原则,而从使用者角度来讲,却希望它能容纳更多文化与情感等非理性成分,只有克服了封闭、内向而保守的心理和求稳、怕变、不思进取、缺乏挑战的性格,实现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全面现代化,才能使人们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现代化道路。因此,学习外国建筑创作经验并不在于模仿其手法,抄袭其外形,更重要的是探索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