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 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4)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与安全。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6)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及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武山。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4月第4卷第2期。
[2] 王建武, 陈永华等。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3] 李友国。 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方法探讨。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9月。
[4] 晏新春,杨平祥。 景洪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水力发电,2005年7月。
[5] 杨培岭。 现代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 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