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2)
2013-08-13 01:13
导读:3.1道路(path) 3.1.1道路布局 从格式塔 心理学 (Gestalt)上看户部山的街巷系统,如果把黑色的构筑物作为图,那么道路就可以视为白色的底。整个构图形成的环
3.1道路(path)
3.1.1道路布局
从格式塔
心理学(Gestalt)上看户部山的街巷系统,如果把黑色的构筑物作为图,那么道路就可以视为白色的底。整个构图形成的“环+放射”的骨架支撑起居民们粗略的“公众意象”②(如图1、图2)。
户部山因漕运而生,因贸易而兴,所以沿街户型多为上宅下铺、前店后坊。由于中国古代日常用品除了官粮、官盐由官府统一销售之外,布料、酱油、茶叶等商铺均为私人经营,所以明清时期的户部山既汇集了官方漕运和民间贸易,又促进了萌发的手工业。
有趣的是,拿户部山和同一时期营造的北京城相比,尽管它们尺度上差异巨大,但在构图和路网组织上有相似之处;而其不同之处,户部山受山丘地形影响,形成的环近似于圆。总体格局符合《管子·乘马》中关于“自然型”城市的经营模式。而北京城位于平原,又深受《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③中关于“理想都城”规划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环近似于方。由此可推测,其一,环+放射形的路网系统在中国古代有着较高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其二,中国古代,内陆平原以及丘陵地区的城市有着较为相似的心理地图。
3.1.2街巷尺度
在1998年大规模改造前,户部山的内部街巷系统非常局促,环状主干道的宽度不足2m,放射状小巷仅1m左右。经测绘,老盐店北部一带的道路最窄处,仅可供一个人通行。从现代规划理论来看,这是极不合理的道路尺度,而它恰恰是户部山当年聚集人气的魅力所在。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施行里坊制度,即城市被规划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坊四周设墙,内部由四通发达的窄巷连接,坊墙外才设街道。里坊制度虽然因为日益繁荣的小手工业经济在唐宋时期逐步瓦解,但是对后世的中国民居有深远的影响。
其二,明清时期户部山商铺的作坊不大,生产、销售周期也很短,这就意味着贮藏、运输规模都比较小。由室内贮藏和人力运输即可实现,街巷自然不需太宽。
其三,马车如法进入小巷,虽然交通效率降低了,但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由于尺度过于狭窄,巷子反而从线性空间转变为带状空间,提供给居民以驻足,聊天,甚至下棋、吃饭的场所。
3.2 边界(edge)
‘“边界’是种线形要素,它们通常是两地区的边界,相互侧面的参照作用。”④
3.2.1伦理界定功能
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在两千年前就找到了应对拥挤的机制,那就是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规范建立的高密度行为准则。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每种人在自己的言行规则上各行其是。作为补充,道家则留以人心灵上的桃花源。无论得失,贫富,每个人都可以保持一个自得其乐的心境。
户部山的居民既有翰林、状元,也有农工商等小户人家。在院墙之内遵循的是主从、尊卑的规则;院墙之间的街道则洋溢着自由自在的气息,流行的也是世俗的生活。
如果把户部山的文化氛围分成出世和入世,那么墙就充当了渗透儒道互补的文化边界;如果把户部山比做一个巨大的容器,那么墙就是街道和院落两个子容器的实体边界。
3.2.2区域围护功能
从构造角度,户部山民居的墙体做法多用“里生外熟”,即模数为58x125x260mm青砖内外两皮。中间形成的腔体内填充土坯与废砖,墙厚可达500mm。据古建修复专家孙统义先生介绍,此做法仅见于徐州一带,所砌筑的墙体热工性好,利于防潮,且结构稳定。而这种貌似出于抵御风寒而设的厚重外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和建城2500年来挣扎在争战之中的徐州人的防御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3区域(district):
户部山的分区,可以从第五立面上所形成的肌理来认知(如图3)。1区代表大块的空地,以戏马台为主。2区代表官宦世家,院落尺度较大。如翰林府、状元府等。3区代表市井小民的院落。诸如苏家院、魏家院等。
从城市空间方面,伊利尔·沙里宁(E.Sarrian)在所著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死亡》中提出“城镇设计应当一开始就按三维空间的要求进行考虑”使城市设计理念从单纯的景观设计提升到了三维空间形态观念的高度。
虽然户部山古聚落的形成和规划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标高上的分区遵循着严整的规律。内圈(山顶)以戏马台为中心,供奉象征皇权的霸王项羽。中圈(山坡)以圆形的环山路相隔,分布着其乐融融的居住区。外圈(山脚)则布满商铺和作坊。户部山的地形和上述阶层金字塔完全契合(如图),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图4)。
3.4地标(land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