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今中外心理史学论述(6)

2013-04-30 18:25
导读:[4]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6、58页。 [5]张广勇:《法国史学的新视野》,第18、19页。 [6]张广勇:《法国史学的新视

  [4]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6、58页。 
  [5]张广勇:《法国史学的新视野》,第18、19页。 
  [6]张广勇:《法国史学的新视野》,同上出处,第18、19页。 
  [7]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2页。 
  [8]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82、86、84页。 
  [9]也正是这个原因,俄国学者古列维奇认为布罗代尔没有继承布洛赫和费弗尔的传统。参见陈启能:《超越布罗代尔》,《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26日。 
  [10]尽管有美国的史密斯(PreservedSmith)和兰格(WilliamL.Langer)应用这一史学理论,并有著作问世,但影响不大。见于沛:《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0页。 
  [11]张广智、张广勇在《现代西方史学》中提出了以上的三类,本人认为还涉及到了一些社会与历史的重大问题。参见《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6、288页。 
  [12]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13]罗凤礼:《心理史学·西方心理史学发展态势》,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07、108页。 
  [14]彼得·洛温伯格:《解开往昔之谜》(DecodingthePast)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83页。见罗凤礼:《心理史学·埃里克森及其以后的心理史学》,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第91———94页。 
  [15]朱谦之:《历史哲学》,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第18、19页。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16]朱谦之:《历史哲学》,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第55、56页。 
  [17]朱谦之:《历史哲学》,上海泰东图书局,1926年,第58页。 
  [18]何炳松、郭斌佳编译:《西洋史学史》。转引自胡逢祥、张文建著《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第345页。 
  [19]胡秋原:《历史哲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63页。 
  [20]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559页。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 
  [22]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第565、566页。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总论》,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第564、56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24]王元化主编;《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25]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又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26]李泽厚:《哲学答问录》,(批判哲学的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521页。 
  [27]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8]《陈旭麓学术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69页。 
[29]《陈旭麓学术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68、1269页。 
  [30]马敏:《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乐正:《晚清“泰西近古说”的心态分析》,《学术研究》,1988年第1期;唐文权:《同盟会倡始时期宋教仁心态研究》,《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31]章开沅:《离异与回归》,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32]章开沅:《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33]章开沅:《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34]周岩:《百年梦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35]程歙:《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出版社,1991年。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朱禄:《逝去的启蒙———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张志忠:《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6]李良玉:《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37]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38]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学林出版社,1993年。 
  [40]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1]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42]张玉法:《历史学的新领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第95、96页。
上一篇:青少年学生集结团伙问题的中美比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