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化学课程目标的整合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受课程观所支配,并直接制约着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基准。因此,如何设计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并构建实现可能生活需要的化学课程目标,是课程性质的重要体现。
(一)化学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科学源于生活。教学要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造就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是,课程内容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好奇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这就要求课程必须回归生活。1984年英国科学教育协会提出SATI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该计划指出[7](818):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对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一些人终生都保持这种好奇心,而另一些人则因为所学的科学离他们日常生活经验太远,科学课程中充满着与个人以后的生活无关的和过多的学术内容,而失去了这种好奇心。所以课程内容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8](1)化学在改进住房、家庭陈设品、服装、食物供应、医疗保健、生活质量以及国防、运输乃至执法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极大地推动、渗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因此,化学课程回归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优势、广阔的前景。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发掘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化学要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选好基本内容,在广泛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下,使化学知识与技能相互渗透,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二)化学要为未来可能生活做准备
学生对“未来的可能生活”充满期望,这种期望具有自我实现目标的内在价值。化学为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化学作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问题,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这就要求学习者珍惜和把握学习的机遇,竭尽全力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教育作为发展人,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潜能的意义所在,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因此,化学课程应在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现在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考虑选择相关的化学问题或主题,充分吸收化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建构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去发展化学创新思维,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三)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整合
化学课程如何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与“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之间架设起桥梁,这是课程目标整合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化学课程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从研究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开始,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化学的存在和它的意义,这样做,作为学生的主体与作为学习对象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这正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要求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主体的动作──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他既反对纯粹来自感官经验的经验主义,也反对知识来自纯理性的理性主义,他认为“知识基本上就是建构”[9](104-106);因此,化学课程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与“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之间所建构的“桥梁”,应摒弃传统认识论视知识为客观真理的概念,代之以“可行性”,又将知识看作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由此看来,在化学课程中对于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化学现象、化学事件,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地让学生进行现象观察、直接的解释或给出现成结论,而要着眼于创造一种真实情境,提供背景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或猜想,用科学的方法和实验、实践,验证假设,从多方面揭示隐含的化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理解结论的过程与方法,认识知识对社会、现实和未来生活的价值,从而体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整合。
还要强调的是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整合仍应着力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当今社会职业不断转换,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只有具备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但是“加强基础”的内涵在扩展,并不仅仅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强化双基”上。这主要体现在实现化学课程多重目标的基础变得更为全面,更符合现代人的发展,即变为以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向扩展为特征,综合认知、情感、行为等多重目标的发展视野看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有学者认为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处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基本观念和态度。[10](1-5)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相符合,反映课程内容的现状和新的成就,体现化学观念和化学家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最终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这样做的结果使化学知识包括概念原理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而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产生对应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显然如果科学结论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就难以有真正的体验、理解、巩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也就难以培养起来。这样一来,基础知识不仅是化学学科体系意义上的“双基”,而且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相关联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