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我们的反思和应对(2)
2013-05-06 01:56
导读:例如:在研究杠杆时,先从日常中的用铁撬重物,用钳子夹物体等现象入手.待学习了杠杆的知识之后,再去探讨在生产中,复杂机械中运用杠杆的例子. 理念三
例如:在研究杠杆时,先从日常中的用铁撬重物,用钳子夹物体等现象入手.待学习了杠杆的知识之后,再去探讨在生产中,复杂机械中运用杠杆的例子.
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由于现行物理教学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只重"结果"忽略建构知识的过程,造成学生只知"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注重科学探究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内容,还要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议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在物理教学,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
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采用探究教学的形式,并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设计探究的过程.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加强STS教育.自然原本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现象并不表现为物理,化学等专门学科的某种固有特性.物理教学中,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渗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要随时代而有所更新,否则,教师的工作将不能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也难以充分体会社会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为此,标准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物理知识,如超导体,纳米材料的介绍,无疑会扩
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加强STS教育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摒弃以往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物理课程应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也就是新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总而言之,学生的发展是根本,这是新的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也是所有工作的落脚点.
四,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是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进行的.在课程实施的初期,选择一些实验区进行前期的实验,总结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推广作准备.2001年末,教育部组织有关的专家对部分实验区进行工作评估,在评估中反映了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方式方面有可喜的变化,但是也暴露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表面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是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的特征,其内在实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那些知识,完成了那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有的教师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因此,在转变学习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表明着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从实质上说,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的价值,,任何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人的学习也就不可能脱离接受学习,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势,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是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诚然,新课程所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教学方式反映在课堂上,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课堂也就活起来.但是这种活跃决不是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或者是整节课地讨论或者活动,而是体现出活而不乱.课堂秩序的混乱往往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控制的技巧.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几乎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者是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