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远程教育发展烙上文化印记(2)
2013-07-05 01:01
导读:3.精神层面的融合基 于信息技术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其信息文化的开放、民主、多元、个性和人本的精神价值是对应试性、唯城市性的农村课堂文
3.精神层面的融合基
于信息技术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其信息文化的开放、民主、多元、个性和人本的精神价值是对应试性、唯城市性的农村课堂文化的撞击和革新,从而构建出一种符合信息时代特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以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师生平等、合作、民主、开放的课堂文化氛围。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反思和认识传统教学
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以及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认识到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备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
4.行为层面的融合行
为层面的融合是教师通过积极地、经常性地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主动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全方位的控制者向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的行为转变;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充分利用“三种模式”提供的环境平台,更多地体现出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广泛参与的主体地位,实现由传统的书本知识学习向信息社会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质性转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并非是同步的,而是物质层面的融合先于制度、精神和行为层面的融合,制度、精神和行为层面的融合的相对滞后就决定了这种融合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发展过程。这是由于技术等物质文化属于显型文化,在新技术被传入或引进后比较容易实现融合,而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则属于隐型文化,变化较慢,常常滞后,即所谓“文化滞后”。这样,两种文化的滞差就形成了社会对技术传播的阻力。
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三种模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乡村向城市输送人才的模式,无疑是历史性的创举和进步,这种物质层面融合的基本实现,为进一步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将会实现更大层面的交互和融合。但由于“文化滞后” 现象的普遍存在,再加之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独特的背景,这无不告诉我们: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道路将是曲折、复杂的长期过程,我们的努力正是要立足于缩短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适应过程,弱化“文化滞后”而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推进和效益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