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2)
2013-07-06 01:18
导读:(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
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生活目标是指通过个人努力与争取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选定生活目标与培养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一个人最初生活目标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了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社会,家庭的影响便逐渐减弱。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更由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所以到了青少年期,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除此之外,同辈群体的成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向同伴认同和模仿,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消遣方式,甚至发型、服饰、语言等。在许多情况下,青少年与成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青少年遵从了师长的教导,常常会遭到同辈群体的拒绝,所以,虽然明知师长的教导不会错,但为了自己适应与同辈群体的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找办法,以期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如被群体接纳了,他们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感到生存的快乐。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并且他们与群体的相处,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地要发生在他们中间,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要按社会体系中为他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规范行事。而同辈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甚至还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员自愿接受他的领导。同辈群体也有自己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如不准把团体内的事情告诉给师长、对外发生冲突是要团结一致等,谁违反了这些规则,群体就以诸如不准其参加今后的团体活动而给予压力等。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而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
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6)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米德(M.Mead)认为,协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为对对方抱有好感而与人合作的对人协同;另一种是不管是否喜欢对方,都因共有一个目的而与其合作的目的协同。由于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对协同这一行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也许很难一言断定协同的性质、形式与
学生年龄成长的相互关系。[2] 随着年龄的增长,目的协同的形式相对来说会多一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了高年级
学生相互交往中的感情因素。同辈群体中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以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获得他应有的地位。它使得儿童形成社会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从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能力。如果没有同辈群体的交往,个体便不能培养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3]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群体成员逐步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 徐湘荷.谁之过——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2] 张人杰.国外教育
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9.531~538.
[3] 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