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集体主义思想教育(2)
2014-06-16 01:25
导读:二、集体主义思想应是一个内容广泛并以其价值观贯穿其中的思想理论体系 不容避讳,在我们以往所实施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中,其内容和方法经常陷入
二、集体主义思想应是一个内容广泛并以其价值观贯穿其中的思想理论体系
不容避讳,在我们以往所实施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中,其内容和方法经常陷入某种片面性和简单化或僵化,缺乏对集体主义内涵和外延作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诠释,往往把集体主义教育降格或简化为一般人的品质和规范教育,从而忽视了集体主义在、、道德、等领域的引领作用和深刻影响,致使集体主义教育受到严重局限,造成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众多误解,集体主义教育陷入困境且成效低微。如:在中,对“集体主义教育”涵义的理解,“初中阶段概括为: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教育。高中阶段为: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关心,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则是内容简单且篇幅甚小的“三段论”,即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局限于教材的三个自然段:“一、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不难发现,目前集体主义教育的共性是:都偏重于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不同程度忽略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理和博大精深的内涵。问题在于,这种缺乏理论渊源的集体主义教育是缺乏思想动力的。那么,为了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必须从“是什么”、“为什么”到应该“做什么”,即从理论到实践把它讲解清楚,以适应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而在中小学,因为集体主义教育的上述困境,一度出现了两种极端:要么将其理解为个人热爱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或者干脆是团队精神的道德规范教育;要么就不讲集体主义教育,以一般行为规范及基础道德教育代替集体主义教育,而缺乏集体主义原则在道德教育中的灵魂和引领作用。实际上,我们的基础道德教育作为集体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是不可能与集体主义原理和价值观完全剥离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将集体主义教育作简单化和规范化的处理,不仅脱离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现实,而且也脱离了集体主义原理和原则之本身。笔者认为,集体主义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不仅涉及一般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多重关系的教育。所以,集体主义教育理应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其中包括从个人到集体和社会及其利益的关系;从原理到原则和从原则到规范的层次,是一个由内至外且内容不断拓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当是分阶段、有层次和循序渐进地实施集体主义教育。除了集体主义原理和原则教育之外,还包括唯物主义和人的本质理论教育、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中的阶级、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教育、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及其中华精神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与法治教育等系列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教育,虽然具有规范和义务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人的权利及其保障的含义,但主要呈现的是一种宏观的原则或价值观念,不仅可能通过人的理想和信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还可能通过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规范社会的运行,体现着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理。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开展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往往将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或价值观教育,简化或降格为基础道德教育中的一般行为规范教育,渐而又被庸俗化为“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等教条式的服从主义教育…。所以,必须改变目前集体主义教育这种教条和被动的局面,高校应该着重于集体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兼顾规范教育;而中小学应该侧重于基础道德教育,但同时不能弱化集体主义原则的引领作用。在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使集体主义教育成为贯穿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根主线。而集体主义教育的成效在于坚持和贯彻这一教育教学体系,分阶段、有节奏、系统而全面的实施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