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在探索中前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2015-01-07 01:01
导读:三、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从细节推动课程改革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花时

  三、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从细节推动课程改革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花时间去追求、去探索,感到乐在其中,愿学、乐学、善学。这兴趣又如何培养的呢?我认为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就我们学校而言,除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在小学学过或接触过,有较好的基础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础差。有小部分基础很好,相当一部分没有基础,再加上一大部分只是零散知道一点皮毛,三者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整个学生群体。基础差,上课时就会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听不懂就导致了不会做题,上机时不会操作。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讲述和练习,使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有较好的掌握机会。同时,用在教授中设置选学部分,在练习中提点、加料等方法来兼顾一部分比较拔尖的同学。对于计算机水平好的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知识。例如“小顾问”活动或“手拉手”的活动来展示他们的才能,激发他们兴趣。
  其次,运用适宜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的重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异,它也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变教师讲授为主为学生探究为主;变说教式教学为交互式学习;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者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者;变分学科定时教学为真实多学科交叉问题解决式学习;集体化的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向多样化、合作学习行为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安排一定的问题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在问题意识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前,先通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和设计,安排学生自学课本上的知识并准备好适当难度的问题。在课堂讲授之后,将问题交由学生自行解决。在整个问题的学习、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样,不管最终学生得出或未得出结论,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如何完成任务的交流,以最终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寓教于乐,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在节日期间喜欢互送卡片的特征,在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采用Word软件精心制作一张张精美的卡片,教学时我就展示准备好的卡片,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问我:这么美的卡片是怎么做的?我抓住时机,简要地讲解如何用Word软件制作卡片的关键性步骤,一旦学生们掌握了如何操作后就把探究计算机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和操作,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多给一些学习的兴趣,多给一些表现的机会,多给一份创造的信心,帮助学生到达成功彼岸,在操作中问题渐渐多起来,在我的讲解下很快就解决了。经过学生自己操作训练和摸索,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在课堂上学生争分夺秒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下课了都舍不得离开,而家里有电脑的学生也能主动、自愿的去学习和操作训练。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结语
  综合来说,由于时间尚短,课程改革还没有显示出其显赫的成果,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他的生机勃勃和美好的未来。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我们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也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促进者,同时更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勇立潮头。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 钟启泉等主编《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 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问题与障碍[J].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互动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