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2)

2015-02-23 01:04
导读:三、“立交互通、三位一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点 1.创新选配机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提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


  三、“立交互通、三位一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点

  1.创新选配机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提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由专职辅导员、专职岗位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构建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校辅导员配备质与量的问题。学校从专任教师中选聘辅导员,制定政策鼓励骨干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要求新参加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应有一年以上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职务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先权。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既较好地解决了学校编制紧张的问题,又保证了辅导员来源的稳定性,扩大了辅导员工作的开放度,使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年龄和职称结构更加合理。聘任年轻的专业骨干教师、有资深经验的退休教师担任专职岗位辅导员可打造成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大特色。
  2.创新培养机制。“立交互通、三位一体”模式优化了辅导员队伍的结构,注重专兼职结合和专业教师互补,改善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辅导员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不仅可以保证辅导员的基本数量,而且可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通过三支队伍人员的互通,使其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中提高。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咨询、职业等项目培训的方式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化辅导。通过教学与教育管理岗位的互通,增加辅导员的业务能力。通过这种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可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实现其个人成长的长效机制。三支队伍的通力合作有助于辅导员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地。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创新管理机制。通过规范工作,明确辅导员工作指标体系,制定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对三类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量化评比,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奖励、晋升和续聘的重要依据,对不适合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予以淘汰,对合格的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岗位互换。在辅导员队伍的立交桥上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构建全方位锻炼辅导员能力,优化辅导员队伍的良性竞争机制,促使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推动专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进程。
  4.创新发展机制。由三类辅导员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达到了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通,为辅导员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为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可以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条件,把一些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在职称评审方面,把辅导员列入思政教育系列,专职岗位辅导员也可管理及思政教育系列,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业务和专业发展。在校外可积极争取各种资源,构建辅导员与、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的“立交桥”,为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立交互通、三位一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互通立交、三位一体”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机制能很好地解决辅导员“进口”与“出口”问题,但高校仍需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考核制度、培养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通过提升辅导员队伍“门槛”的高度,加长辅导员队伍“板凳”的长度,增加辅导员队伍平台的厚度,拓宽辅导员队伍发展“空间”的维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强度来建设辅导员队伍,切实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