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索(2)
2015-03-04 01:10
导读:4.多媒体课件的页面要精心设计 多媒体课件页面显示的内容摆放要合理,符合学生的视觉习惯。字体大小要选择适中(一般选择32或36号字并加黑),多媒
4.多媒体课件的页面要精心设计
多媒体课件页面显示的内容摆放要合理,符合学生的视觉习惯。字体大小要选择适中(一般选择32或36号字并加黑),多媒体字体颜色要搭配合理,既要重点突出,但也不能过于花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显示和页面切换速度要加以控制
每节课的多媒体投影页数不要太多,以每节课六七页为宜。同时,每页的内容也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筛选,不要一次显示太多的内容,两条内容之间也要留有充足的记录和思考时间。
6.定理、定律、公式的推导和论证在黑板上进行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的推导和论证过程要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得出的结论性内容要整理到多媒体投影上显示、强调和保留。
7.物理例题、习题的求解过程在黑板上进行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物理例题和典型的习题,这些问题求解过程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从题目中出来的结论性的重要内容可根据情况选择在多媒体投影上显示或板书。
8.板书内容要精心设计
对于板书的内容也要课前精心设计和规划,板书的内容要布局合理、字迹工整、字体大小合适。
四、实例展示 根据以上原则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已经使用两年,深受学生的欢迎,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在此节选“简谐振动的特征”这一个部分的内容展示给大家,以说明上述原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课程内容介绍
简谐振动的特征在实际授课时为1学时,具体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三方面内容设置方案如下。
(1)弹簧振子。本课程中以水平方向运动的弹簧振子系统为例讨论问题。弹簧振子模型是研究简谐振动不可缺少的理想模型,用此演示装置可以使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避免纯推导的枯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但由于教学条件的不足,没有此演示装置,所以,弹簧振子模型是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动力学特征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受力特征,此特征可以在黑板上作受力分析图得出,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演示整体的动画效果,然后在动画定格状态下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学生受力分析的速度和正确率都明显提高。对于受力分析得出的结论则要保存在黑板上,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出动力学特征方程,此推导过程同样是在黑板上进行的。
(3)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运动学特征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也就是简谐振动物体的运动方程。通常情况下,对于此特征都是采取解动力学特征方程的方法得出,但由于动力学特征方程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求解过程繁琐,加之大多
数学生在学到此部分内容时,数学还没有学到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所以,大多数院校在处理此部分内容时都是只告诉学生方法,并不进行严密地数学推导,直接给出结果。笔者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特点得出运动学方程。这种方法虽然也不十分严密,但相对前者,学生更为信服,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具体方法为:反复演示多媒体的弹簧振子运动过程的动画,边引导学生观察振子的运动特点,边在黑板作图,逐步得出运动方程。引导分析分为三层:1)振子的运动始终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位置用x轴一个坐标表达即可,因而要得出的运动方程应是x随t变化的函数关系。2)振子的运动在坐标原点两侧,x值有正有负,如果作出x随t变化的关系曲线,则曲线应在t轴上下两侧交替出现。3)振子的运动不是匀速的,因而x随t变化的关系曲线不是折线构成的,而是曲线。通过以上三层的分析,黑板上很自然画出一条余弦曲线,而写出这条余弦曲线对应的函数关系——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方程也是顺理成章的。得出运动学特征方程(振动表式)后,分别对其求一阶二阶导数,得到速度表达式和加速度表达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以上三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多媒体上始终放映的是弹簧振子的动画演示界面,而黑板上则进行了两部分内容的推导,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得课程教学浑然一体。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努力使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要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理想结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多与他人交流,多向他人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2005,24(12):47-62.
[2]孙利平,王应德.大学物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探讨[J].物理,2002,31(4):258-260.
[3]熊青玲,程衍富.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与工程,2008,(3):58-59.
[4]张春梅.关于多媒体技术在高等工科专业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物理与工程,2007,(4):48-64.
[5]汪荣宝,秦联华,刘风英.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实践点滴[J].工科物理,1998,8(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