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与培育分析(2)
2015-03-12 02:30
导读:2. 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生涯要求就业与 能力的获取是由个人负责的,而不是组织给予的。职业生涯
2.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生涯要求就业与
能力的获取是由个人负责的,而不是组织给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经验、技能、学习、职业转换和身份等一系列的改变;职业发展不一定需要通过正式的
培训、再培训以及向上的职位升迁来获得成功,可以通过自我主导关系、持续学习以及在工作挑战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与职业的成功。因此,成功的标志不是工作的稳定保障,而是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也从组织稳定型转变为个人动态型。企业一般只为员工提供挑战性的安排、发展性的关系、信息以及其他可开发资源,员工的目标最终是指向成功。所以在职业生涯的新要求面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被赋予更充分的内涵,即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性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差异性能力(个性化能力、创新性与创业性)、社会适应能力(自身职业期望、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等)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言,基础能力是基础,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才有可能更好地就业。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差异性能力,才能充分就业。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社会适应能力是保证。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维一体模型。
四、创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分析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政府的政策引导。目前许多
把提高国民就业能力放在
和战略关注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统一规划和实施。代表高端资本主体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因此,政府作为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力量,应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平台,确立就业能力的开发战略。(1)区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毕业和离校后未就业这三个阶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应政策引导和责任义务。(2)健全社会职业训练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3)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职业标准体系与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引导,以作为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以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扩大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可利用资源。
2.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导阵地,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它通过系统、全面的专业、人文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各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发展已经进入开放、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时代,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的安排等人才培养机制,应积极应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应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1)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理念,制定出不同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计划,将就业能力开发计划与内容整合嵌入到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提高就业能力开发的完整性、随机性、持久性和有效性,做到整体培养计划与阶段性开发目标结合,逐渐深化、提升学生各种就业能力。(2)合理调适专业,增强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根据经济走势,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提升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使教育资源围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配置。(3)开展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将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先知后行”、教师所传授理论脱离实践、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完全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培养模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在面对设计好的模拟体验场景或项目时,并没有提前设定好的答案供参与者学习,参与者必须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寻求答案,而能装入自己“知识袋”的只有自己的体验。增强学生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或在工作模拟中提升学生各种能力。(4)拓宽师资培养选拔的渠道。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硕士、博士,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经验,难以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鼓励教师到社会机构、企业兼职,增加社会工作的体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建立起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企业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引导因素,建立起校企长期的、互动的、有效的联系机制,有助于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了解,有效传递社会需求,根据用人企业的需求信息与职位特点等逐步调整大学专业设置、招生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让企业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课程讲授,保持课程内容与市场发展需求相互衔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平台。
4.调动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提升的能动性。大学生个人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主体,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高低负主要责任,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自我促进的意识,并具备能为之而长期进行的决心。在校期间,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搜寻、熟悉市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职位需求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规划,塑造自己的个性差异,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