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2)
2015-04-13 02:11
导读: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对策 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应从以下五点着手: 1.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对策
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应从以下五点着手:
1.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必须创建一门高度综合的、能够囊括各种生态知识的学科,并将这门学科融入人文科学中,使其像人文、教育一样,能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成为大学各专业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在构建德育教育课程体系时,要有目的地构建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宽泛性、交叉性以及时代性特征的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使学生的生态观念建立起来,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2.加强德育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师资力量。教师是德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队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教育的质量。建设好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在校园环境建设和生态意识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支生态文明教育水平过硬的、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育人过程中能开展富有创造性教育的活动,不断挖掘生态教育的时代特点,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加强环保修养,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具备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生态等,在言传身教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3.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大学校园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营造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使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自觉形成生态文化,将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通过校园文化生活建立起来,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需首先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子系统,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校园”,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基地。
中国大学排名
4.实施开放性教育方式。生态文明教育本身就有着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如只是偏重研究性教学,未免显得有些“纸上谈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加入生态环保的实践活动。一是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对学生生态问题的识别和分析,让学生参与决策和分析,对实际中的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活动或调研、观察等活动体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三是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如利用每年的世界环保日,通过展览、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四是开展建设生态校园,让学生参与植树、测量不同地区大气污染,去各个水域测量水的污染,了解工厂的排污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提升,使学生明白环境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五是通过实际事例的对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态建设后与未建设前环境的鲜明对比,使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意识到付出后的良好回报,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六是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智慧和科技创新的潜力,研究有利于生产生活中低投入、高产出的发明创造,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低资源或能源消耗可以带来高产出的良好回报,从而认识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5.树立生态文明保护的良好典范。在德育教育中,进行榜样模范教育一直以来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中,树立起生态文明保护的典范,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宣传,树立起典型,让学生通过对典范的学习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意识到我国德育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缺乏,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之中,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