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2)
2015-04-16 01:00
导读: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中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中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的未来。加强诚信教育,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发挥“思想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等学校要为事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道德建设这个根本,全方位突出诚信教育。
教师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教师不仅在用教材内容影响学生,而且也通过言谈举止以及情感、品质等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影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并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因此,高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只注重师资的专业水平而忽视道德素养的现状,端正教师的教风、学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决抵制学术腐败,营造务实、求真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道德,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为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高校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让“诚信教育”走入课堂,将诚信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从正确的角度、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可以采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讲解,如、辩论、讨论、案例分析等。要增加教育实践的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诚信教育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之中,提升其诚信品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建立完善大学生诚信危机干预机制。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它依靠的是人们的内心自觉。但是当人们的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仅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他律的作用。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仅仅靠大学生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远远不够。根本解决办法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
建立大学生诚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漠,诚信缺失频发,迫切要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其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诚信档案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系统,可以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个人的基本情况、信用记录以及奖惩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把握。
构建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通过诚信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可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从而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在校内,它是学生评优获奖、入党推研、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走入社会,与社会的信用制度对接,它又是升迁、信贷的考核标准。这就使诚信变成了无形的资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
3.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与自身的道德素质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因此,解决大学生诚信道德危机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我,遇事多思考,不要盲目冲动;鼓励大学生要不断检查自身,经常自省、自勉、自改;倡导大学生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提高自控力;引导大学生增强诚信可贵、背信可耻的意识;培养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等。通过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真正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