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2)

2015-04-16 01:00
导读:1.网络舆情主体模糊。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管生的主要单位是学生工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

  1.网络舆情主体模糊。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管生的主要单位是学生工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部门是学校保卫和宣传部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每一部门都在管,实际上每一部门的管理都不全面。此外,从学生的问卷来看,44%的学生认为网络舆论应该由网民联盟或类似群体来引导,28%的学生认为应由网络主流传媒进行引导,23%的学生认为应由专门部门来引导。很明显,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对于管理主体的认识都不明确。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的真空地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情的良莠不齐,导致了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束手无策。
  2.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它也给和公众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担忧分别是“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占36%;“个人生活隐私的泄漏”占27%;“成为点燃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引发信任危机”占26%;“损害学校形象,影响校园稳定”仅占7%。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发布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
  3.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基本上对高校内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问题要求等比较容易掌控,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可以进行疏导和教育,影响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可以杜绝学校内不良言论和思想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原有的高校舆情管理传统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学生随时都可以收集和看到,一些不满情绪和不实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随意发表,在这种状态下光靠一些学生干部采取盯人战术是难以奏效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三个如何”的方针,即如何引导网络舆情,如何对网上的热点话题及时作出反应,如何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还要不断高校近年来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理念上得到进一步创新。
   2.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通过调查,对于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相关建议有:“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占38%;“用恰当的方式引导舆论”占31%;“建立发言人制度”占15%;“使用舆情监控系统”占10% ;“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只占4%。由此可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十分紧要。为此,我们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精神,规范学校新闻发布工作,由分管副校长任学校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长任学校新闻助理,宣传部、党办、校办、信息中心为校新闻发布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网络舆情引导程序,保证常态协调运转。同时,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3.培养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培植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走向,“意见领袖”通常是一些资深网民和BBS版主。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通过聘用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的动态,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教育。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就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提出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勇于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高校要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大力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网络舆情的氛围。
  5.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对有重大影响的话题进行监控,对有可能形成或正在形成舆情的论坛或主题进行引导,对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进行过滤,对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登陆管理。此外,在大学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出现校园舆情危机,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可及时发现、积极应对,妥善引导确保校园的舆情安全。
上一篇: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