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2)
2015-04-19 01:08
导读:3.“90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沟通能
3.“90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在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 “有信心,但有顾虑”,18.1%的学生“有信心”、13.3%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4.9%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2.8%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结果发现t值为2.121,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不容易出现糟糕的情绪状态。此外,在调查“遇到就业困难时,你会选择什么人倾诉?”中,“90后”大学生选择“朋友”的占59.9%,选择“家人”的占26.4%,选择“
辅导员老师”的占7.1%,选择“平时敬重的专业教师”的占6.6%。从这一题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倾向于和家人、朋友倾诉。由于我国目前就业“供大于求”,“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使其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综上所述,高校对责任感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
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
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
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
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
、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