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战略:关于提升我国大学竞争力的新策略(2)
2016-02-16 01:05
导读:(四)学科专业结构单一和趋同化 一所大学的生命力系于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而质量则主要取决于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学科专业是大学生命体的骨架
(四)学科专业结构单一和趋同化
一所大学的生命力系于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而质量则主要取决于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学科专业是大学生命体的骨架。大学竞争力也包涵学科专业的结构优势。目前,学科专业结构的单一和趋同化现象,学科专业设置脱离需求和“跟风”现象都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了大学竞争力的提升。
(五)拔尖人才和人才团队建设滞后
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拥有了竞争制胜的法宝。世界最典型的案例是加州理院,请到了包括冯·卡门在内的大师级人物,通过大师又吸引了一批优秀教授,使得只有2000名学生的加州理工学院成为知名度很高的一流大学。我国大学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匮乏和优秀人才团队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运用蓝海战略提升大学竞争力的新对策
(一)凝练彰显自身优势的大学特色
蓝海战略注重创新,在提升大学竞争力上的突出表现就是改革的创新,创新定位大学办学发展的目标,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结合自身优势,突出大学自身特色。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要为我国大学教育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为特色大学的建设创造便利。“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大学在提升自身竞争力中要注重内涵式建设,彰显自身优势,凝练自身特色,开创自己的“蓝海”。
(二)培植独具特色的大学与大学精神
蓝海战略强调价值创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大学价值创新的内核,文化与精神是塑造大学个性、产生大师、大家,凝聚师生力量的核心。所以,大学要想办出水平与特色,在竞争中长盛不衰、百年永续,必须培养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继往传承、与时俱进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应该注重培养、沉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发展历程中的优势传统资源,积极创新新的优势特色,在传承中培植形成独特的文化与精神。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提升大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学科与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发展需要、需求的脱节会减弱大学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力,使得大学的竞争力下降。因此,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应注重调研,科学论证,应以价值创新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区域特色,致力于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四)打造大学拔尖人才和人才团队优势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因此,大学提升竞争力就必须优化师资结构,引进大师级人才,营造适宜大师大家成长发展的环境。如健全教师
培训、研修机制,为教师的再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建立积极的激励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立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措施,为引进的优秀人才积极创造更好的环境与发展空间。
(五)优化大学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从提高组织内部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大学首先需要建立起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内部和有效调动积极性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权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管理层次,促成权力结构与人员角色的转换,具有更低的组织运行成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需求的变化,提高管理弹性、人员积极性和组织亲和力,是大学组织新的“蓝海”。大学应突出学术共同体的属性,按照分权化、扁平化原则推进组织结构的优化,发挥制度的作用,激发大学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大学的运行效率。
(六)增强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
大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载体。大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要中提升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说:“大学只有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奋进,才能得以快速发展。”大学应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人才团队建设为关键,以创新平台为保障,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重点开展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研发,构筑服务大学技术创新的完整链条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目标,提升大学竞争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运用蓝海战略,提升大学竞争力是一种新策略,也是一种新视角,具有探索的价值。我国大学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才能将挑战和机遇转化为竞争的优势,才能开启新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