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2)

2016-04-10 01:07
导读: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相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研究分析,

  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相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研究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比较偏激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平等论争,以理服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其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学教师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科书上的定论或者教师的结论。教师是“释惑传道”者,他不仅仅是向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大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以任务为驱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法。其基本原理为:教师将针对性和实践性较强、目标明确的知识点通过巧妙设计为任务,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蕴涵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应用技能。其基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其显著优点是:能有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仿真大赛、设计大赛、建模等竞赛活动可很好地与课程结合,实施这一任务驱动过程,可以推动创新,带动相关教学改革。近几年我们组织学生分别参加了这些竞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我们参加了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三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2005年、2007年、2009年),获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在参赛的高校中名列前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提高了学员的素质及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竞赛往往结合热点问题,富有挑战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竞赛强调重在参与,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广大同学。它是大学阶段难得的一次近似于真刀真枪的训练。它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大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3]。
  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创新热情,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在老师下,积极深入到每个竞赛项目中,直接参与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系统制作和软硬件调试的全过程,接触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变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竞赛既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竞赛中开发自身的潜能,发展其创造性,为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竞赛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统筹兼顾,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完成竞赛项目,在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通过竞赛,促进了创新教育氛围的形成。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仿真大奖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为学生开设竞赛训练选修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竞赛和创新活动的场所及经费。各类竞赛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热情,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和竞赛,而且影响到其他非参赛大学生,有利于创新教育氛围的形成。
  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好办法。通过参与实际课题,学生能够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可以利用这个有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一些系统的设计、调试工作,不仅能深化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实际设计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系统调试,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结束语
  的根本宗旨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使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策略探讨[J].广东外贸大学学报,2009,20(3):100-103.
  [2]孙旭,费伟峰.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求实,2009,(2):188-189.
  [3]张清华,杨春德,沈世云.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增刊):121-123.

上一篇:试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探讨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