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及实践模式探索(2)

2016-06-02 01:01
导读:(二)英国的专业化就业 英国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职业顾问和信息职员构成。职业顾问往往

  (二)英国的专业化就业
  英国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职业顾问和信息职员构成。职业顾问往往具有学学学科背景,并有在大型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资源的工作经历,丰富的工作实践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合二为一。信息职员则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或学科背景,能够胜任就业信息的导航服务和资料编辑整理出版工作。
  (三)日本的生涯就业指导
  日本通过转变单一的指导为生涯指导。在生涯教育指导下的日本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分为以下几点: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首先要求毕业生进行就业登录,即向学校就业课注册,凡希望就业的学生要让学校知道自己毕业后的意向,然后,学校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和规范的个人就业,全面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日本大学都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综合SPI(Synthe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日本称之为适性检查。该考试是适应日本人特点的综合个性报表的检测,能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个性和能力做出较为科学的评估。SPI适性检查包括:个人的基础能力评价、适合的职业志向分析、个人素质和个性的剖析等三大部分。
  通过对以上国家先进经验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必须树立以下的理念:(1)全程化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始终,而不应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才有的临时事件。应按照学制的具体情况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分成若干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任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好心理、知识、能力准备,及时应对需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2)就业指导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并帮助学生能科学、现实的表达职业意识,减少其盲目性、盲从性。(3)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教育系统内的基本环节。在强调全面发展素质的同时,个性特长的发展是适合不同职业对人的要求的关键。(4)贯彻整体性原则。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不能相互代替,要相互渗透。不仅如此,就业指导不只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同时也渗透于教育和各科的教学当中。(5)就业指导的落脚点应是鼓励学生自主,要明确大学生应成为社会创业的主体,而不是就业的主体,这是大学生就业与农民工就业的区别。应与时俱进,引入创业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者,更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就业指导实践模式构建
  (一)应该从学生源头开始抓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认同测评工作。高校通过这种从源头抓起的模式,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到招生宣传中,在学生填报志愿时通过职业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职业认同测评类软件进行个自我测评,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更清晰的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评结果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制定自己大致的职业方向和努力方向,这也能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二)系统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工作,不同年级的任务和特点不同,不同年级要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计划,并形成不同年级不同任务的连续性发展。
  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对一年级大学生,应着重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使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特点,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确立目标,试探性地进行生涯设计。对二年级的大学生着重夯实和拓宽基础,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试探性地确认职业目标。对三年级大学生,应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通过专业技术基础的调适,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对四年级大学生,主要在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巧商谈、心理调适等方面,针对择业期的问题进行择业指导。
  (三)丰富就业指导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以外,高校应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丰富就业指导载体,纵深就业指导内容。
  1、专题讲座。包括对新生开设的生涯讲座和对毕业生开设的择业讲座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校友报告会。成功校友易成为学生的效仿对象,对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并为之奋发进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请进来,走出去。邀请用人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人事部门有经验的干部来校同学生进行交流,指
  导学生主动地走上社会,社会,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发展的协调互动。
  4、择业成功者交流会。在毕业生中选拔择业成功的学生与在校学生开展交流会,讲解其成功择业的经验。
  5、舆论影响与渗透。通过校内学生类报刊,引发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及时通报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等信息。
  6、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各年级学生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模式,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不定期的进行修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四)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的众多模式的就业指导在更多的时候会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此,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某专业的学生为个体,由具有较深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就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人才需具备素质、工作选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五)注意检查评估。加强对就业指导自身的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一方面,毕业生就业之后,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促进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离校前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意见,反馈信息,找出差距,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庆卫,刘尧,李燕妮.大学生就业实践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教育. 2011,(3)
  [2]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4]李丽华.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其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
  [5]孙烨,李道刚.借鉴美国就业指导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研究导刊.2009,(14).
  [6]姜亦炜.试论全程化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7]覃柳虹,曾锐.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方法.[J]教育长廊 2009.10(中旬刊)

上一篇:探析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