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及就业出路指导(2)
2016-08-16 01:04
导读:2 学校推荐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体系。高校的优势在于其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桥梁和
2 学校推荐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
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体系。高校的优势在于其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间断进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面选择洽谈工作。同时学校推荐的用人单位可信度高,
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阶段,是实习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是毕业生谋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践、实习阶段的工作,既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较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福利待遇等状况,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建立联系,为以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注意要以谋
业为标准,并利用实习加深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实习后不能被录用,如果自己履历表上填上实习这段,将来在毕业后谋职的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地位。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另外,职业信息集中,求职者在招聘会上可以同时和多家招聘单位见面洽谈,选择的余地大。当然,由于人数太多不便洽谈,故成功率相对较低,但作为求职者一旦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不妨亲临现场看看,或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3 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息,并通过
校园网、飞信、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论坛等各种有效方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第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机制。要将就业服务的范围延伸、时间滞后、工作细化,将温暖送至每名毕业生身边,特别是要重点,及时地做好“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工作,切实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4 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一支强、业务精、作用正、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因此,要着力完善竞争与保障相配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管理、
培训、提高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5 奋力开拓就业
要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根据本地区人才需要结构与状况,结合本校专业培养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大型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人才中介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省外就业基地。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中充满活力、富裕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学生、高校、社会齐心协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蔡方.中国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炎,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王昊.“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新视野,2005(6).
[4]张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