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
2016-08-21 01:16
导读:“应用型人才强化班”就是要培养满足需要的能力型人才,社会需要就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和方向。随着我国、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人才的需求也
“应用型人才强化班”就是要培养满足需要的能力型人才,社会需要就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和方向。随着我国、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需要应用型型的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河南师范大学从2010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前两年半对学生进行通识和专业,大四则进行一年的,目前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企业主动要我们的
,且还给学生生活补贴,彻底改变了以前由于
时间短,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刚刚有所了解,实习就结束;很多单位不敢让学生走向讲台或生产一线,怕会因此打乱其教学或生产秩序的现象。2011年学校筹备建立与高新技术企业的“1+100”协作共同体,教务处牵头,科研处、
研究生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参与,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为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实习生的同时,也引导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同时也为应用型人才将来工作打下基础,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教学分流”缓解了长期以来学子不能兼顾考研、就业等不同需求的教学模式的困扰。发展方向中有实习环节的同学,实习期由传统的一两个月延长为一学期,甚至一年。倾向于考研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备考的状态中来,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校方及实习单位的资源。进行实习的学生则可以争取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不至于在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中走马观花,使实习流于形式。“教学分流”同时也分析了学校的培养方向,分清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力图使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素质技能相对称,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结构相协调,为给学生找出路、给学校谋发展、给社会创福祉做出新的贡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对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一般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形式、培养制度等构成要素。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建构和等环节上,具有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模式的量变、渐变到模式的质变、突变,只要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都属于创新范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是构成要素的完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以及模式变革的价值实现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要素完善是基础,关系优化是重点,价值实现即成效显现是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比如:专业设置调整或专业口径拓宽会影响课程体系重组,进而影响教学内容改革;而教学方法改革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组织和评价标准修订。当然,这些变化应当带来积极的效果,否则就谈不上创新,或者说缺乏创新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管是渐变还是突变,毕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必然遇到来自观念、组织结构、利害关系等的阻力。这既是对教育改革者的信念、意志和应变能力的考验,也要求对改革的重点、目标、方式尽可能预先做出慎重考虑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2006,(11).
[2]王志欣,欧阳杰.在学分制中增加创新学分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6).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曹胜利.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N].中国教育,2008-03—20(15).
[4]曾冬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2,(2).
[5]韩德江.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内涵[J].科技信息,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