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高校师资队伍的最佳结构(2)

2016-09-08 01:09
导读:二、最佳高校师资结构的探讨 对于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内涵定义和分类,较统一的说法是:师资结构的内涵有个体素质结构和群体素质结构两个方面;个

  二、最佳高校师资结构的探讨
  对于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内涵定义和分类,较统一的说法是:师资结构的内涵有个体素质结构和群体素质结构两个方面;个体素质结构可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品德结构;三个方面群体素质结构可分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学缘结构和学科结构五个方面。
  近10年我国大学师资建设研究文献中,较多地关注了群体素质结构的优化问题。虽然对优化分布或比例数值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对实际的师资建设工作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师资建设上的发展趋势是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博士化(甚至海归化)、职务结构高端化、学缘结构多源化和学科结构综合化(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从长远的发展观点看,当前发展倾向并非都是乐观的,应当对这5方面的结构优化目标有更深刻的认识。
  就年龄结构而言,有人提出应以正态分布为优化目标。理由是中年是教师的黄金年龄段,应该保持分布曲线的峰值点在40岁。但是,若要长期维持峰值不变的正态分布并不容易。如果仍是现在的只进不出的人事流动状态,教师队伍的峰值年龄将逐渐移向老龄段。如果考虑到新进年轻教师的不成熟性,每年多进一些人,几年后再淘汰一些人,就可应取斜坡形分布为优化目标。让年轻人多一些,但仍保持峰值处在40岁。从近10年的发展看,我国大学扩招后,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就出现了马鞍形分布状态。因为扩招后新进年轻教师多,又有文革期“50后”人才的断档。现在这个马鞍形的低谷点将移出60岁,马鞍形分布年龄结构时代即将结束,新的分布曲线正在形成。总的看来,何谓最优分布曲线并未形成定论,当前最优并不意味着持续最优。分布曲线的状态取决于聘任和人事流动等多项因素,人为控制并不容易,所以不必刻意追求,顺其自然就好。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就学历结构而言,目前的趋势仍是追求高学历,各大学的教师招聘现在基本上是非博士不进。长远来看,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最优的学历结构应该依大学的长远定位而定。科研为主型学校的最优学历结构应该取倒金字塔形,教学为主型学校的最优学历结构就应该取金字塔形。如果全国的高校的师资结构都成了倒金字塔形,那么不但许多高级人才被浪费,而且大部分的本科生和高职生也无法得到适宜的。再者,高学历并非所需要的高水平和高素质。尤其对于传统上具有地区或行业特色的高校,所需要的是能加强其特色的人才,而并非是只有博士文凭而无相应的专业特长的博士生。此外,数量众多的普通高校每年培养着同样数量众多的本科生,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所以,以科学研究见长的博士生在本科教学中很难发挥优势,反而他们偏深偏难的思维定势常常不适应大众教育要求。这样看来,与其一味地从博士中招聘高校教师,倒不如也从相关企业工程师或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经理中招聘,至少他们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远胜于才的博士生。
  就职务结构而言,最优的职务结构也应该依大学的长远定位而定。也就是说,科研为主型学校的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应该大一些,而教学为主型学校的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应该小一些。如果盲目追高,往往适得其反。而盲目追高之风是大学扩招以来刮起而至今未停的庸俗之风。只要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不改,只要大家普遍以为科研为主型学校比教学为主型学校更尊贵,追高之风就停不下来。其实,追求高级职务教师的高比例非常容易。只要放开聘任限制,短期内的突击聘任就可达到所设定的高比例值。但是,这无助于提升该校的贡献力和公认的地位。事实上,许多大学盲目追高的结果是,规模大了,教授多了,但实力弱了,传统特色丢了,社会公认地位反而降低了。与国外的大学相比较,我国大学的高级职务教师占教师队伍的比例并不低多少。但是,我国教授所具有的地位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也就是说,即便同量也不同质。这是职务结构优化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欧美高校,一个教授就是一个系主任,或是一个科研和教学团队的领导,他可以长期地多个教师或职员(甚至有人事招聘权),可支配配套的实验室以及日常工作经费,工作效率很高,真正能起到大学灵魂人物应有的作用。而在我国,许多教授的作用范围非常有限,除非另有职务,否则团队偏小、资源偏少,在深层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上难有大作为。所以,在我国的高校师资建设过程中,与其追求最优的职务结构指标,倒不如研究如何建造使教授真正发挥教授作用的机制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就学缘结构而言,最优的比例结构并无定论。从避免近亲繁殖的角度看,似乎是教师来源越分散越好。特别是要避免教师来自本校。国外大学普遍遵循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本校毕业生一般不能当教师。该规定确实是一项避免近亲繁殖最有效的措施,值得我国大学借鉴。但是在另一方面,表明:国内外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来源相对集中,而教学型大学的教师来源相对分散。这意味着,教师来源集中并不一定使该校的科研创造力下降。有时候可能正好相反,特色的营造或专题研究的深入往往就需要相对集中、有相同研究背景的人才。
  就学科结构而言,最优的结构比例也无定论。从发展新兴学科或边缘学科角度考虑,应该多引进来自新兴学科或边缘学科的人才。从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学科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多进些传统优势专业的人才。若发展综合性大学,则强调文理相融,多学科平衡发展。若发展行业特色学院,则注重建设特色学科人才高地。总之,不同的院校在不同的发展策略下,应该有不同的最优学科结构比例。
  三、结束语
  近10年来我国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文献,过多地关注了师资群体素质结构的优化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导向。当前的流行的发展方向(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博士化、职务结构高端化、学缘结构多源化和学科结构综合化)并非是绝对正确的,也是不应刻意追求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打造一支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和懂教育真谛的师资队伍所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参考文献:
  [1]施宙诸,葛福民,纪丽青.21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展望[J].科学与管理,1999,19(1):51-53.
  [2]张小松,周奇才.对我校师生比及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数的探讨[J].上悔铁道大学学报,2000,20(7):62-66.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段百花.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通途[J].孝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86-89.
  [4]罗建华.中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比较[J].高教研究,2002,(4):88-91.
  [5]魏海静.中美两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30-33.
  [6]马泓.中外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之比较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1):64-65.
  [7]孙鹏.德国高校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09,(10):73-74.
  [8]张宗恩,宁波.我国高校的结构变迁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J].高等教育,2010,(3):11-14
  [9]孙诚,王占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分析[J].大学(学术版),2010,(8):69-77.

上一篇:试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