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1)(2)
2017-08-12 04:35
导读: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 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
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 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实践不足,造成德育的说教化和学生对正面灌输形式的逆 反心理。理论高于实际,道德认识难以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转化,又导致德育的空泛、实效性不强,这是我 们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的又一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将给德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 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德 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构造德育新模式
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 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内容要坚决压缩。德育工作者要有广、 博、专、深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 间、效率、竞争、开放、信息、法制观念以及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爱好、特长;注重 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加强 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 目标要求和新的德育观,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模式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21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 要求,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教育和心理 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的政治立场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 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不能
放松和削弱,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 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从养成教育、个性特 长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 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 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强、自主、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 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 、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练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 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 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 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 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营造一 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学校与社 会的联结点,确立学校、社会联系的实体。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社会德育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以及通过“信息通报”、“家长咨询日”、“家长教师互访”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德育 的社会化进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综合化。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德育 也应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一要在具体形式上变单一的灌输型为多样的渗透 型,使保持德育方法向着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如当前比较成功的情景陶冶法、榜样 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二要着力创造课程化模式,把德育教学、德育研究、德育活动课程化,成立专门的德 育教研机构,定时定量地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德育的学术性、实践性、权威性,使德育真正具有首位的地位。 三要探讨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研究摸索德育的渗透方法,挖掘德育渗透的潜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 一环。四要活化德育主体,注重寓德育于教师的表率之中。采取更为严格的规范、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更加可行 的运行机制,调动和激发教职工育人的主动积极性和持久热情,使广大教职工时时处处发挥师表作用,以良好 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依赖于人们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德育首位的由衷认同,当然也依赖于德育本身的作为 。在教育目标确定的条件下,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 制和消除负面影响,是德育工作的艰巨课题。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本文仅是初步的探讨。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