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1)(2)
2017-08-13 01:11
导读:二、“专业(profession)”或称“专门职业”,系指“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
二、“专业(profession)”或称“专门职业”,系指“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社会学家利伯曼(M.Lieberman)提出专业工作具有以下特征: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autonomy);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codeofethics)[7]。教育学家、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现任主席舒尔曼(LeeSShulman)认为,当代专业原则上至少有六个特点并对专业教育加以限定,这就是: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对学术与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能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从经验中学习;形成一个专业学习与人员管理的专业团体[8]。
综合上述学者的意见,所谓专业工作,应该具备下述特征。1、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2、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3、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4、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5、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组织;6、需要不断的学习进修。依据这些原则和特征,教师工作是否是一项专业工作呢?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Teachingshouldberegardedasaprofession)。"这一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第一次经由国际间的教育学者和政府人士共同讨论与合作,对于各国的教师地位,给以了专业的确认与鼓励。时隔30年,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第七项建议就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
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尽管当前国际社会对教师专业是否是一个完全专业还有不同的意见。但大家又普遍认为教师这个行业正处于从半专业(Semi-profession)、准专业(Quasi-profession)向完全专业(full-profession)道路不断前进的过程当中。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看,教师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而且,现代教育本身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与这种专业化的标准是非常一致的[9]。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我国是师范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家,教师专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综合研究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分析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探讨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的结论是: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成为象医生、律师、建筑师类似的专业工作者。这是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来看,目前中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学在深化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涉及到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体系结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和教材,评价和考试制度,教育技术手段,等等。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有更高专业化水平和更高素质的教师。但我国教师整体素质、专业化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偏低,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二)从终身教育来看,需要赋予师范教育新理念。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有“高原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其从事教职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使其职业价值、性格、手段等全方位更新;通过回归进修的形式摆脱对原教育文化环境、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势等方面的功能性固着,职业水平将在垂直层级上停顿。这表现为职业性格的封闭保守、职业性知能结构的僵化陈旧,思维领域的世俗功利,以及创造个性的萎缩凋谢。我们现处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陈旧率周期进一步缩短的年代,人类开始步入教育终生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社会,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师范教育的概念也不能再局限于职前教育,而应被赋予终身教育的新理念,在逐步延长教师职前教育年限的同时又不断拓展教师在职教育并强化二者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体。教师教育的职前预备模式非要转到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终身模式不可。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我国1994年1月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它既包含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包含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的专业性要求。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一些,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机遇。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专业”、“专业人员”的研究不够重视,对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一些人也认为中小学教师所教的知识较浅,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做中小学教师。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甚至错误,也从说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于提高。
总之,教师职业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到变成一个行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特征。从师范教育的产生到今天的三百多年中,教师职业的培养机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越来越专业化。可以说,师范教育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发展史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历史。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