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1)(2)

2017-08-13 01:34
导读:7.“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如何落实教育的道德原理?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只是给出了纲领性意见,但没有给出直接的“药方”
7.“做中学”与“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如何落实教育的道德原理?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只是给出了纲领性意见,但没有给出直接的“药方”,这就使其思路显得有些模糊。当前我国部分研究者在梳理杜威德育思想时,往往将“学校本身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看作杜威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精神”和“把每一门学科看作使儿童认识社会生活的一种工具”两者看作杜威对学校教学的要求。这种解释似乎言之有理,但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就是只能与社会方面的道德原理基本吻合,而不能与心理方面的道德原理建立有机联系。综合《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等著作,我们可以发现,杜威实际上给出了答案,而这种答案是高度整合的,那就是通过“从经验中学习”全面落实教育的道德原理。

“做中学”使学校成为一种真正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主动的作业在教育上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之所以要求通过继续不断的建造活动进行教育,所根据的事实,就是这种活动能提供社会的气氛,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实现学生的生长和互相的交往、合作[2]P152。

“做中学”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精神。这一点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已经有明确的表达,“对儿童的活动能力、对他在建造、制作、创造方面的能力有吸引力的每一种教学法的采用,都标志着把伦理的重心从自私的吸收转移到社会性的服务上来的机会。”[2]P152这些新型的教学法是什么?杜威列举了游戏、作业、演戏等,而最核心的是主动作业。在木工、烹调、缝纫等作业中,学生们积极地从事着有意义的活动,并且在作业过程中互相合作、交流、帮助,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过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做中学”实现了学科的社会价值。课程编制者认识到学科的社会价值是学科社会价值发挥的必要前提,而学科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杜威指出,“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上的意义”[2]P157,而“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就是“在认识这些科目的社会意义的条件下掌握知识”[5]P373,主动作业的情境显然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如杜威所分析的那样,学生在缝纫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历史以及经济学等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可以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并应用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行动能力。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做中学”是一种主动活动,“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5]P375,这种活动调动了个体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同时,作业过程增进了儿童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关心,提供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丰富的交往机会,有助于人际理解和同情的生成。

以上的分析可以表明,“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杜威德育思路中处于中心地位,就其实质来说,“教育的道德原理”就是“从经验中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道德原理。这一点,可以部分地证明任钟印先生的观点:“在杜威的理论中,没有一个单一的德育过程,也没有一个单一的教学过程,他只有一个过程,即生活的过程,它是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的高度的、完全的统一。这两者的完全吻合,是杜威区别于前人的一个重要特色。”[8]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在杜威的思路中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完全统一的,这一种见解,笔者完全赞同;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可以将杜威所理解的教育过程看作“生活的过程”,但这种“生活的过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律而组织的“做中学”的过程,极大地不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笔者认为不应以“生活的过程”这样太过简单的话语来表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变革的启示
客观而言,杜威依据“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所设计的“德育思路”,其实是关涉学校教育整体变革的教育改造思路,即“道德的教育”思路。杜威德育思想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传统德育理论的体系中评价和借鉴杜威。在转型期的德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注意吸收杜威德育思想的有益成分,对我国德育问题进行分析。但已有研究对杜威德育思想的借鉴往往是片断性的,词句引述较多,系统梳理缺乏,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杜威德育思想的全貌不清晰,杜威德育思想对于我国德育变革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发挥不力。依据上文对杜威德育思想进行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把握其对我国德育原理变革与学校德育实践变革两个方面的启示。

(一)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原理变革
杜威德育思想对于我国德育原理变革的启示,主要体现在:(1)对道德和“道德人”的重新理解;(2)对德育实体性概念的批判与重构;(3)对“德育首位”、“学科德育”等德育观念的现代阐释。

“道德”和“有道德的人”向来是道德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关于道德和道德人,我国有本土的认识传统,认为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规范,有道德的人(道德人)就是认真遵守社会中的伦理规范的人。依据这种理解,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和真诚维护道德规范的思想倾向,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各种约束和指导个体行为的伦理规则。经过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这种理解方式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共识。但这种理解方式是有问题的,根本的问题在于将道德看作独立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范畴,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是“好人”,但可能没有任何实际能力,不能对社会和他人有任何贡献,也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这种道德观虽然在封闭、保守、注重人伦的传统社会是适用的,但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要求。在转型期,尽管政府和学校努力树起各行各业的道德榜样,但广大社会成员所关注的却是“能干”、“本事”和“能人”、“有本事的人”,对拘泥于既成规范的“道德”和“道德人”不屑一顾。杜威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强调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道德,主张把道德看作个体解决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社会行动能力的合金,认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的人,是“有用的好人”。这种理解方式,沟通了知识与道德,使道德普遍地蕴含于个体的全部社会活动之中,也有助于使“有道德的人”赢得其应得的尊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我国德育理论中,长期存在着一种将德育实体化的思想倾向,具体表现在将德育看作教育中的特定部分,看作专门的德育工作,从而将德育与教育的其他部分区别开来。这种德育实体化的思想方式,一方面是以传统社会形成的以德统智、智德分离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又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并列”等表述形式的支持。杜威的德育观提示了一种消解并重构德育实体性概念的思路,即我们应将德育确认为教育的道德维度,反对将德育看作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教育的道德维度理解为承担学校的社会责任,使这一道德维度清晰易懂;并且,将教育的道德维度作为一切教育规划的第一要素,使一切教学、管理和学校生活合乎教育的道德标准。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摆脱传统的德育实体观,同时创造一种新的德育实体观,即学校教育的一切过程都是增进个体德性的过程,是促进个体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教育实践对德育观念的“背叛”,似乎是当前学校教育领域的普遍问题。一些研究者将罪责归咎于学校,批判学校领导忽视德育,但事实上,我们的一些德育观念本身是概念模糊的。杜威的德育思路有助于我们澄清当前德育观念中的问题,呈现学校德育的真问题:(1)“德育首位”观:人们经常谈起“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一般来讲,“德育首位”指学校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处于重要或首要的地位;而在实际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不仅没有获得重要地位,甚至没有立足之地,如德育课时被缩减,德育活动形式花,德育评价不被重视。可以看出,当人们批评“德育无位”时,所秉持的仍然是传统的德育实体概念,所谈论的对象其实是专门的德育工作。杜威强调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并且主张将此看作学校教育的根本的道德标准。依据全新的德育实体观,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德育首位”看作是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将教育的社会属性贯彻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社会行动能力。而“德育首位”与“加强学科教学”是不矛盾的,“德育首位”的反面是继续坚持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升学第一的教育思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漠视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学生将来所应承担的公民责任,仅仅关注学生的“前途”而不考虑社会的需要。(2)“学科德育”观:在传统德育体系中,通过学科教学来渗透德育也被视为德育的基本途径,这就是“学科德育”的观念。学科德育的主张强调一方面通过具有伦理道德属性的学科内容来渗透德育,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合乎道德规范的教学行为来感化学生。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很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对思想道德教育并不关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传统道德观来理解道德教育。基于新的道德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学科德育的真实根源在于各种学科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有其社会价值,学科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和实际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学科德育的本质是学科教学的道德属性,即将教育的道德属性贯彻于一切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科的学习能够增进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智慧、社会能力,使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可以真正用于生产、生活的知识、能力,并且这种知识和能力是亲社会的;学科德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利用细枝末节渗透某种社会规范,而是通过创造性的和勤奋的工作,促使学生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这种育人,是更真实的育人。基于这样的理念,违背学科德育的教学活动就是在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记住了书本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可以自由运用的个人知识、能力,更没有形成积极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意愿。这种教学,是迷失了教学的道德属性的教学,是失德的教学。不管教学内容是怎样地充满了道德话语,不管教师是多么的任劳任怨,只要教学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没有发展他在社会中创造性实践的能力,学科德育、教书育人都是无从谈起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实践变革
已有德育研究曾经借用杜威的话语来支持学校德育中的讨论法、活动法和生活化,但笔者认为,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真正启示不在于细节,而在于提供了一种对学校教育进行整体道德化改造的宏观思路,这一思路对于我国学校教育而言具体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应该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传统是功利取向的,其基本特征是将个人功利置于社会道义之上、以个人功利否定社会责任,以满足学生的功利追求为目标。这一点在“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科举时代表现最为明显,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比较严重。这与民主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在民主社会,学校是社会结构的有机部分,承担着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成员的社会责任,教育成为社会的一项道德事业。在学校与社会的道德关系中,学校教育应该为民主社会的诞生和完善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这是转型期学校教育的道德规定,也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应然角色定位。如果将传统的教育形式命名为“功利教育”的话,那么,这种新的学校教育形式可以定义为“责任教育”,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责任教育不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促使社会成员在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道路上更加充分地实现个性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

其二,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合理厘定。在个人功利至上的教育体系中,教育成为个人提升社会地位的跳板或敲门砖,学校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或升学。在民主社会的责任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应该明确自身的道德使命,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自觉确立道德的教育目的,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培养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促使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社会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为走上社会、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以及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发达的科学素质和民主素养,培养劳动者,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培养基础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劳动、善创造、愿奉献;培养民主公民,树立平等、尊重、自主、法治等意识,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培养表达、沟通的能力。以培养全面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为教育目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其三,是学校教学的德性改造。学校教学不应执迷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升学、服务个人前途的老路,而是应该具体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培养学生的生产能力、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教学应该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合理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改革的关键,依据杜威的教育实践,是如何将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以合理方式引入教学系统,开展在经验基础上的教学。当前我国已经较为关注经验,强调教学联系学生经验,并且设置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这种做法与杜威的教学主张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杜威主张的在经验中学习是对学校的全部教学而言的,主动作业不是单列的课程,而是所有课程的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学校中的一种独立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构成并列关系而没有融为一体,更没有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心。这种区别,可能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实践课程形式化的理论根源。依据对当代欧美国家经验学习迅速发展的考查,笔者认为,我国应更加深入、切实地推进经验学习与经验教育,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教学的德性问题(或社会性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已有专门论述,此处不再展开[9]。

其四,是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改造。民主素质是负责任的公民必备的素质,而民主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改造。当代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方式还停留于传统的权威主义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自由,也阻碍了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健全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成长发生着极大的危害。当务之急,是对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民主化改造,这一方面,已有大量研究者在进行呼吁和实验。笔者有必要补充的一点是:依据杜威的教育理论,依据学校生活的实际,学校民主管理是一种系统工程,是不能独立于教学改革而进行的。学校民主管理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的民主管理和学校生活的民主管理:当教学依然行走在应试教育之轨时,学习仍然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的民主管理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学生来讲,承担学校职务,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必然要占去一些准备考试的时间,则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真诚地支持民主管理。由此可见,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必须与教学方式变革相辅相成,而不可能独立进行。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其五,是直接德育的良好组织和合理定位。形式化、学科化、说教化的传统德育课已经遭到反复批判,当代学校的直接德育应该依据个体发展规律,关注情感,建基活动,扎根生活,诉诸理性,促使学生对当代社会所要求伦理道德的理解、认同与遵守。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传统德育思路的另一个根本问题是对德育课任务的不恰当定位,过分夸大德育课的教育价值,试图通过德育课使学生掌握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妄。基于杜威的德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的健全的社会情感、社会意识的发展,是在良好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的。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学校教学和管理体系的改革,通过联系社会生活的教学发展学生参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赋予学生主体地位的民主管理体系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力、归属感及行动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道德化改造,建构一种合理的“道德的教育”,一种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B. Edward McClellan.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M], Teacher College Press, 1999.

[2]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帕特丽夏·怀特.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M].朱红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 杜威.哲学的改造[M].张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沈益洪编.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7] 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8] 任钟印.杜威简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40-48.

[9] 刘长海、杜时忠.新课程到底怎么教——关于教学方式变革的追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24-2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谈“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