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1)(2)
2017-08-13 01:34
导读:在构筑学科基地的方法上要创新。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平台和依托。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有
在构筑学科基地的方法上要创新。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平台和依托。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基地,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重大课题研究提供强大支撑。在人才和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人力和财力,选准突破口,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较长时间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影响力显著上升。
加大实施新课程方案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坚强阵地。在内容转换上创新。教材是教学之本,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和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投入使用的4本教材,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开展培训、专题
辅导、交流讨论、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把握教材的主线,明确教材的重点,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努力把优秀教材转化成优秀教案。
在教学研究上创新。深入研究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概括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及时推广提高讲授水平的形式和办法,以指导和推动教学实践。围绕新教材确定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对新方案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大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对新方案各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
加大师资培养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选拔准入要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合理核定专职教师编制,按照学生人数及教学任务,确定适当的师生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专职教师偏少、授课任务超重的问题。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吸引和鼓励学校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及其他科研部门的专业人员加入,充实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职队伍。制定规划,从现在起,着手培养一批能够贯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和能够贯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硕士、博士,充实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中。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培训体系要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央、省市、高校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由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一次系统轮训,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队伍。
政策扶持要创新。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师专项学位培训制度,每年拨出专项指标,推荐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青年骨干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师教学、科研奖项,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研立项、成果评奖等活动中,对中青年理论教师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政策倾斜。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师优先参与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制度,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广阔的平台。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