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自信激励(1)网(2)
2017-08-13 01:34
导读:(二)自我调整,坚定信心 适当的自我调整又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困境中不断自己鼓劲,不平丧失信心,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自我调整,坚定信心
适当的自我调整又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困境中不断自己鼓劲,不平丧失信心,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树立信心首先应战胜自卑,虽然自卑心理在有时能促使我们改变自身状况,追求更好的发展动力,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但自信心对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者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础的支持作用。因此,在面对困境时,尤其不能失去信心。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方法:
自我激励法:自我激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动力派系之一,主要用生活中的哲理 、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要相信凭借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奋斗精神,没能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得到,使能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自我暗示法:
心理学家默顿提出“预言自动实现”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抱着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进步,看到成功的希望,就能激发人的动力。
进行积极的归因:特别在面对失败时,应总结原因,努力改进。但在总结原因时,虽然原则上应客观,但是有时适当的带有主观性的归因,有利于自信心的维护。把失败的原因部分归结于外部不可控因素,从而不降低自我能力的评价,有利于激发过进取力,重新来过。
适时调整理想自我:理想自我的目标定得过低,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目标太高或根本不适合自己,在实践中会不可避免的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失败,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建立。
学会微笑:笑能给人自信,是医治自信不足的良药。大学生在遭遇困难时,能经过自我调整,对一些不如意一笑而过,如风过耳,正确地评价自我,则能继续充满自信进入下一个奋斗历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行为补偿法:即把某些情绪化为行动的力量,它是有修复和补偿功能,倘若其貌不扬,便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科研上,进行转移调节,从事业的成就中求得补偿,保持心理平衡。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总的来说是紧张的,如果大学不善于适应这种竞争性的环境。不能对明确自我奋斗目标,对自己、他人、社会充满自信,便难以真正发挥其内在积极性,内在潜能。学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在转折期的大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引导,但这种教育引导不是停留在课程、考试、评价为目标,最关键的是以学生内化为目标,达到学生能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充满自信走向社会。
参考资料:
(1)《论内部动机的激发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王玲凤 《教育探索》2002/5
(2)《谈大学生情绪的激发调节》 杨敏杰 《教育探索》 2002/12
(3)《激励的黄金法则》 理查得·丹尼 王龙 译 《管理实务》2003/8/35
(4)《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中学生自卑心理引导》 刘卫春 《教育探索》 2002/8
(6)《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车丽萍 《心理科学》 26卷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