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专题研究(1)网(2)
2017-08-13 01:54
导读:三是相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的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整个社会尚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这种创新具有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由于小学生身
三是相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它是指学生的解决某一问题时采用了整个社会尚未采用过的途径与方法。这种创新具有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目标,应以第一层次的创新为核心,以第二层次的创新为奋斗目标。
五、为了搞创新教育,我们该如何做
(一)教师对学生方面: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不但应善于理解,而且也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倾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和喜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这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更应清楚,如果你不爱甚至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师更应明确,教学过程首先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学生学习的发动,主要取决于师生关系中双方的态度。这态度就是真实、认可和理解。
实施创新教育,老师还应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权威意识。迷信知识,崇拜伟人,绝对相信教师,这些都是学生的传统权威意识。其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对过去的反思。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例题教学:28+6=?若教师按教材上的“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去教,学生只能做成(28+2)+4,却没有想到我也可以把28拆成20+(8+6)、24+(4+6)!如果学生只按老师讲的第一种方
法学生去学的话,还谈体什么学生自主性,谈什么学生素质培养?通过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在下个世纪里,自由和独立精神将促使全球学生成为自由组合式的学习群体,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将成为未来教师的重任,教师不但应能够指导学生的批判实践,而且还应能够示范性对一些知识或观点进行批判。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教师应该知道:虽不能说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就会给你整个严寒,但如果你给学生一束鲜花,学生定会给你全部的春天。
教师要学会聆听,学会洞查。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在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先保留自己的见解,而去聆听学生的想法。要想真正“听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需要有沟通的心态,有深刻的洞察力。
(二)教师对自己方面
1. 树立教育创新观念,重视科学启蒙,丰富实践活动。
我国中
小学教育一贯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培养。这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启蒙教育,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理性的、怀疑的、实验的思维习惯,学生成人后在处理问题、对待事物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更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中要大力提倡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开发学生潜能的观念、使学生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我们不仅使教师根据未来社会特点,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重要性,而且要收集、宣传一些校内教师相信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火花的典型例子。例如: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器”字时,让学生自己动脑记忆字形。学生可能把它编成顺口溜:“四个口,一个大,一点不许落”;也有的学生可能把它编成字迷:“一条狗四个口”等。有一次,我在数学教学中出了一个问题:“一只小猴偷了七个桃子,放在一个布袋里背着急忙回家,可口袋坏了,掉了4个,问回到家中口袋里可能剩几个?”大部份学生都马上回答剩3个,可也有学生回答一个也没了。我问他根据什么,他说:“因为走回家可能漏光了。”这时,又有学生说有2个,有1个。突然,我听到一个学生大声说:“还有7个。”大家听了都十分愕然不解,我请他说出理由。他说:“小猴子发现桃了丢了,都捡回来了。”太精彩了,出乎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创造。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应从心眼里感到学生中蕴藏着很大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教师没有这种意识,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 改革学习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法国
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以创新教育见长的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非常强调学生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也就是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试一试”的机会。同时,在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我们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和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也就是说,让学生有一个很好“试”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要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创新活动,现列出几点,仅做参考:
(1) 开展“百题竞答”活动
为了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针对现阶段教材教学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设立科研专题竞答小组,利用一些教研时间、假期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联系实际,通过深入、系统、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就自己体会较深的一些问题做出质量较高的见解。这样,本人对科研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其他教师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开展“建模、说模”活动
“建模”就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成果、总结自身经验、积累探索实践之后,提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富有新意的教学模式。“说模”就是教师讲自己构建模式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模式功能、操作程序等等。对于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行之路,创新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健,这就要求教师站在跨世纪的高度上,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已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但是比较零乱,没有规则。我们就可以通过“建模、说模”活动来规范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例如数学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破除“教师—→学生”的“灌输要求式”的先讲再练转化为“教师←→学生”的主体内化式的先练再讲。把以前老师先讲的变成学生去尝试、探究,把学生后练的变成学生去总结、归纳。切底破除了“教师—→学生”的被动接受式,构建“教师←→学生”的主体发展式。语文教学同样可以构建“教师←→学生”的主体创造式,如以学生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等等。这样教师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很多知名教育专家一致认为:没有教研就没有教育。专题研究是教研活动集中点,是教师的“集体攻关”项目。因此,我们应从个人、年级、校级不同层次的规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现行的“创新教育”是由中央教科所主持牵头的大型教研活动,我们作为教学的第一线,更不能怠慢,设立“学生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专题研究,对它进行深层次和广泛的研究交流。很多学校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研究和完善,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作为参考:一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三是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四是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发展直觉思维;五是教会学生联系和联想;六是鼓励学生综合;七是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八是布置创造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创造舞台。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另外:创新教育处理中的四要四不要:
一 要求实求心,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不要赶时髦,搞形式主义
二 要集思广义,团结前进;不要立山头,拉杆子,搞帮帮派派;
三 要欢迎不同意见,取长补短;不要搞无原则争论,门户之见;
四 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大搞炒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