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师生的权力与角色(1)(2)
2017-08-13 02:37
导读:(1)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由于教师原本是作为社会代表而“派”到班级与课堂中来的,因此,从制度上来说,教师班级社会系统中无疑始终有“领导者”的
(1)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由于教师原本是作为社会代表而“派”到班级与课堂中来的,因此,从制度上来说,教师班级社会系统中无疑始终有“领导者”的身份同时拥有其“领导者”的权力。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势必受到被领导者------学生群体势力的制约。所谓“‘学生势力’是用以表达处于教学社会系统中的学生所具有的保护自己、表现自己乃至扩张自己的力量状况。”学生势力的标准即是其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根据勒温的分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的“动力总是在具体的个体与具体的情境的关系之中产生的,而就内在力量而言,正是从各种功能系统的关系中形成了个体。”如果学生群体的内聚力强,学生间团结一致,每个学生从同伴那里得到的支持力量就强,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大;反之,如果学生群体的内聚力小,如同一盘散沙,群体成员从群体内部得到的支持就弱,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小。
(2)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
学生群体的内聚力作为影响教师权力影响力的一个因素,起着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方向。如果学生群体的内聚力高,且与教师行使权力的要求相一致,就会提高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反之,则削弱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如果学生群体内聚力低,当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教师的要求一致时,无疑会增强教师权力的影响力,但由于学生之间缺少合力,其积极影响不如内聚力高的群体作用大。反之,如果群体内聚力低,且群体的价值观与教师的要求相悻时,这时教师的权力影响力将高于教师在面对学生群体内聚力高、但价值观方向与教师要求相修时的权力影响力。
教师权力影响力的强弱,制约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人格、对学生奖惩方式、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群体内聚力的大小和群体价值的方向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随着儿童父母的高学历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的地位会相对地降低,教师的权威失落感会不由自主地涌来。这也是关于教师权力所达成的共识。”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学生角色的社会规定性
构成班级社会组织的人格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他们在班级中占有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
1.来自剧本的期望------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人---人”关系,但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却发现,现有的师生关系似乎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学生在班级中,面对教师时所充当的更多的是趋于物的角色,缺少的是为人的尊严与权利。学生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有其历史的渊源。无论是古代传统文化中过于推崇教师权威的思想,还是近代私塾对学生所实行的体罚制度都成为目前社会上师生关系的一种源流。另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的威严似乎也是在面对社会之不足的一种补偿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说学生在班级中履行的是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毋宁说学生更多的是实践着角色行为的另一个方面------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2.来自观众的期望
当我们把学生当作演员时,不妨把教师和家长都按观众来对待。“一般而言,学生角色是依照学校规定,奉行学校团体规范和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必须遵守校规校纪、扮演适当的角色。如果学生不服从教师的指导、扰乱课堂纪律。不按规定学习功课,则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维持班级的正常功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希望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努力用功学习;必须会延缓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兴趣。由于班级教学任务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且不同的科目一般由不同的教师来担当。因此,教学活动需按顺序排出课程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时间。无论课间玩得如何兴奋,上课铃声一响,必须把精力、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否则,将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四、师生关系合理性评析
从学生的行为特点来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身体必须有场所可以活动、伸展,而当前的教学模式恰恰束缚了儿童的身体。难怪每天必须坐上几个小时的学生一旦束缚解除,就会爆发出阵阵过分的喧哗与盲动。既然他们的体力没有正常地发泄途径,就只能在体内积蓄,一旦机会来临,就会迸发出来。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转变专制式的教学方式为民主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不要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不应以一种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是确定的。在课堂活动中,正是这种较强的任务取向,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权威结构。另外,由于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及知识、年龄、自我概念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使教师必定居于主导地位。并保证知识由教师(知识高位者)向学生(知识低位者)的传递。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权威。试图取消教师权威的努力是徒劳的。它必将损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师生之间,我们同样需要任务取向上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寻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平等(主要是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目的并不是取消教师的权威,而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