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2)

2017-08-13 02:56
导读:二建议 1.国家加大投入,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讲,它应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
二建议
1.国家加大投入,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讲,它应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要。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相当部分的基础教育经费。在欧洲多数国家,中央政府负担基础教育经费的比例一般为50%以上,有的高达92%以上,即使在美国这样高度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达到了71%。[5]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严格按照法律关于教育经费增长的规定安排教育经费预算,确保财政投入主渠道的到位和预算内教育拨款的稳定增长,确保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同时,政府必须在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做些调整,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政府调控来说,鉴于目前学校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削弱好的学校去同薄弱学校“均衡”,因而要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增加投资,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开征教育税
众所周知,办教育离不开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可用货币形式来计算,即以货币资金形态出现。为此,只要社会还需要教育,国家还需要教育,那么,一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就必不可少。而事实上,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教育规模和任务最大的国家,且各项事业都要发展,需要资金,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仅靠财政拨款提高国家投资水平较为困难。笔者认为,要解决此问题,开辟新的税种即教育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因为基础教育受益范围是全民的,完全应该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承担。通过税收的形式所聚得的教育财政收入具有无偿性,将不再归还纳税人,不会给政府带来“额外”负担。其次,税收是通过法律条款形式加以规定后强制实施的,其收入的来源和数量比较稳定、可靠,能保证教育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力度
要明确各级政府的基础教育财政责任。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掌握了国家的主要财力,他们是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主体,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应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国家要依据一定的规则,科学地计算确定一个生均义务教育经费定额标准,依靠县财力无法达到的部分经费由省财政补足,依靠省财力无法达到的部分经费由中央财政来支付。这样就可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相对均衡。
2.根据居民收入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教育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双重属性。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一方面,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得以提高,可以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贡献,使社会及国家受益,就此而言,政府财政应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过程结束后,最终的直接受益者主要是受教育者个人,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劳动技能与知识水准,扩大就业的选择空间。[6]就后一种情况而论,做为教育成果的接受者,有义务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是基本的经济原则。笔者认为,受教育者所承担教育费用的多少应与其家庭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因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例如,有的家庭用几十万元让孩子出国学习,而贫困地区有的孩子连最起码的义务教育都不能享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投资仍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且受教育者承担教育费用不加以区别对待,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将很难消除。对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应按不同的比例交纳学生的学杂费,高收入家庭多交,低收入家庭少交,那些交不起学费的特因户可以免交,以保证其子女能够接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这样,可以缓解教育财政拨款的压力,充分发挥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逐步实现地区间、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监督
(1)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
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分为教育基本建设费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没有调动地方和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造成了教育财政支出层层上报,家家都有。这不利于节约资金。鉴于此,应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负责,以使教育发展与政府对教育的拨款相协调,实现教育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2)彻底根除中小学乱收费
必须标本兼治,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收费方式,实行收钱与花钱、管钱分离的制度。教育部门要根据省级政府制定的统一收费标准,委托当地银行介入,银行工作人员从学校收取学杂费后管理起来,如果学校需要时,可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获准后方能从银行支取经费。[7]
(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政府采购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减少浪费,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8]。政府采购做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在实际的采购活动中,由于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资金直接交付给贷商和服务提供者,减少了资金的流通环节,从而可以避免各单位挤占、滥用财政资金,大大节约公共资金,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国际普遍认为,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费用平均可节省10%。从工程建设角度来看,我国每年教育基本建设费用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如果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可节省数目可观的一部分资金。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需要教学设备的数量很大,若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定能弥补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和避免浪费现象。另外,政府采购制度因其采购由封闭分散的形式转变为开放统一的形式,可以使政府每年的教育开支公开化,便于监督;同时,也因其带来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有利于杜绝采购人员损公肥私行为的滋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注释
①转引自陈剑芬、陈之萍:《浅议在我国开征教育税的可行性》,《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2期,第48页
②参见靳希斌著:《教育经济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夏再兴,教育的“无效投入”不可忽视,教育与经济,1999(3):28-30
[2]徐水平,公款上学,教育的另类黑洞,教师博览,2002(10):31
[3]王之飞,从农村中小学乱收费说起,教师报,2002-09-25:(3)
[4]陈培瑞,教育大视野,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28
[5]胡孝玉,探索建立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新体制,教育发展研究,2002(6):24
[6]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1
[7]任春荣,农村教育经费的筹措、管理与使用,教育情报,2002(1):28
[8]唐斌,浅谈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教育与经济,2000(1):40-43
*孟旭,山西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03001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