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1)(2)
2017-08-13 06:37
导读:1.3.3 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
1.3.3 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要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式教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废止细嚼慢咽;提倡引导式教育,废止保姆式、管家式的教育,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
此外,要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激情。
1.3.4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1.4 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构成教师的科学素质,两者均不可偏废。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高校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和“创新型”转变,就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提高其创新素质。通过科学研究,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教学研究,使自己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综合素质是好的,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创新意识还较淡漠,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种缺憾直接表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开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就知识讲知识多,教学法研究少;照本宣科多,因材施教少;主动参加和指导各类创新性比赛少;国家级的各类科研立项少;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少等方面。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
2.1 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教师既要适应教育的今天,又要面对发展的未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博采众长,接受新知,更新观念,保持敏锐的认知力,为创新提供知识的来源和动力。
师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采取经费保障、政策优惠、工作量减免等措施,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推动教师业务
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本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2.2 搭建教学和科研平台
教学和科研平台是引发教师新思想,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基地。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在项目审批、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平台建设,为教师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宽广的舞台。
2.3 建设创新性科研学术团队
在现代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必须由个体研究向群体研究转变,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日渐依赖于学术团队高效的工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校应在多学科交叉和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并引导组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特别对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各类大赛,如大学生
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足球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制定措施,鼓励教师以科研团队、课题组等形式开展工作。通过组合教师个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生能量放大效应。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4 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师在一定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激发教师的综合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亚东.“以德治教”与高校师德建设[J].江苏高教,2004(3)
2 郭竹英.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必然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3 军建.关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