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注重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素质(1)(2)

2017-08-13 06:43
导读:3.1 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
3.1 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
3.2 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将学生分为3组,要求第1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的半球;第2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为10cm的圆锥;第3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圆柱。然后再3人一组进行实验。
  (1)观察得出。圆锥、圆柱及半球它们的体积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V圆锥(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猜想结论。由V圆锥=1/3ЛR³;V圆柱=ЛR³;得V半球=2/3ЛR³。
  (3)证明结论。V半球=V圆柱-V圆锥;用半球装满砂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通过猜想、等积类比、割补到发现。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题方法,可用两种方法授给学生:①教师通过例题把解题步骤一步一步传授给学生;②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解题的方法。如果①是给学生金子,那么②就是授给学生寻找金子的方法。如果要让学生选择,学生肯定选择②,也只有②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 (a>0)的解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参与:
  (1)问题A,已知一次函数 y=2x+4。
  ① 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作出它的图像。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 x为何值时,y<0。
  (2)问题B,已知二次函数 y=x2-2x-3。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画出其草图。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 x为何值时,y<0?
  (3)问题C,如果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实根(即Δ>0) x1,x2时,求。
  ①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②不等式a x2+bx+c<0的解集。
  (4)问题D,Δ=0时,方程的解如何?二次函数的图像如何?不等式的解集如何?Δ<0时呢?
  最后让学生自己小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时,请同学阅读书上的小结。老师板书在黑板上。
  在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或定理的发现等教学活动中,学生体验着发现者和创造者的快乐,心中产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使新知识成为他们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数学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法,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现代远程教育中合作学习效果影响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