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些思考(1)(2)
2017-08-13 06:53
导读: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前对我来说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太少了,自己动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前对我来说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太少了,自己动手制做课件釆用多媒体上课太麻烦了,想找一些现成的却很少很少.可是我在一本书上却说“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教材、图书、报纸、
电影、电视以外,它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在国内外的各种舞台,发生于时光的每年每天,需要教师应时常做个有心人,与学生一起及时捕捉、搜集有关信息,不断地创造课程资源。”看了这段话之后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我要严格遵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另一方面,我不拘泥于教材原有内容和体系的限制。特别是我紧紧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选生活中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事例与材料;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热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学习,使课堂具有鲜明的生活、时代气息.如在初三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课中,我运用大量的时政热点如: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等,还结合白泉的民俗:跳蚤舞、舟山锣鼓等,学生喜闻乐见,倍感亲切,也通俗易懂。
四、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目标额度统一。
新课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曾经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这一目标是最容易被忽略、淡化的。许多教师、家长、学生认为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激情、教师没有激情、学生也没有激情。我始终认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我曾在不同的班级上了两节相同的课:《我国的人口问题》一课。当时在上完课后让学生谈体会,一位同学小声地说:“中国人太多,升学
就业太难了,出生在中国挺不幸的!”许多学生听了都在笑,这时下课了,我只让学生课后同学间讨论。而另一堂课,我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位学生问:“我国人口这么多,经济这么落后,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啊?”学生们有不少唉声叹气起来。我说:“一方面,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才有责任当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小宣传员。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我国的这一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占世界不到22%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目前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快速腾飞,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赶超发达国家。当我们获悉神舟六号胜利升空的喜讯后,当我们要完成嫦娥登月计划时你们都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说:“我们感到中国人真了不起!”“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为祖国而骄傲。”我继续深情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青年学生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让我们一边观看张艺谋编导的申奥片,一边为我们的祖国祝福,祝福祖国母亲早日繁荣昌盛!”学生们边看边鼓掌,有的学生激动地流出了热泪。
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领是多么的重要啊!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然而当新课程进行到现在,当我们更多地关注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手段先进和方法灵活上时,因为以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的存在,我发现那一套似乎有了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思想
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因为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后,才能形成学习政治的初步能力,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为了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毫无疑问,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重形式更要重内容,努力做到形式与内容并举。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能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3、《中国教育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