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学记》教学原则解读(1)(2)

2017-08-14 01:11
导读: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
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

七、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八、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 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

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时,“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1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就今天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当今,语文教学中对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强调,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乃至“大语文教育”的倡导,同这一原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何况“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等是对古代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等辅原则,是以当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当时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对以后历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





注释:

(1)[苏]恩·阿·康斯坦丁诺夫等《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年版 第23页

(2)汪绂 《礼记或问》

(3)陈澧 《东塾读书》

(4)王树楠 《学记笺证》

(5)张传燧 《中国教学论史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12 第193页

(6)(7)高时良《学记评注》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 《学记》原文

(8)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第152页

(9)《礼记集解》 孙希旦 下卷 三十六

(10)《论语·颜渊》 《论语·述而》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1)《礼记集解》 清孙希旦夕 九六六 1989年版

(12)(13)(14)高时良《学记评注》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第75页;60页

(15)《礼记析疑》卷十九

(16)《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95页



参考文献

1、《学记评注》 高时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版

2、《中国教学论史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12

3、《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语文教育论著选》 黎锦熙著

5、《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一卷徐仲林等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6、《礼记集解》 清 孙希旦 1989

7、《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周德昌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8、《礼记今译》 顾树森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校本管理中校长角色的转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