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上课插嘴”引起的思考(1)(2)

2017-08-14 03:19
导读:这种师生关系的变革,是以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前提的。知识既可以掌握在教师手里,也可以掌握在学生手里,知识不能与教师划等号;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
  这种师生关系的变革,是以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前提的。知识既可以掌握在教师手里,也可以掌握在学生手里,知识不能与教师划等号;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是一种文化样式,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同样也是一种文化样式,两者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不能用一种替代或统帅另一种文化,“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样的“降格以求”或者用后现代主义的语词来讲“文化霸权的消解”,使学生向课堂的主体位置靠近了一些。
  教师角色的上述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二是有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对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人。
  自从引入赫尔巴特教学法以后,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就尤为注重课堂中对学生的管理,“紧紧地抓住管理这根缰绳”(赫尔巴特语)。虽然后来有杜威五段教学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的冲击,更有教育大革命的激荡和“文革”期间的破坏,但是课堂中突出管理,突出对学生的控制、监控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动摇。就目下的课堂教学而言,管理为主,教学为辅;监控为主,指导为辅仍为主潮或者说主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究精神得不到鼓励,亲身的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得不到支持,异乎寻常的想法得不到张扬。教师一统天下,管手管脚,管头管脑,只能使得学生把自己头脑思维的空间让渡给教师,由他们来支配,来操纵。而要与学生坦诚相见,允许学生插嘴,也就意味着教师把自己的部分权威“下放”给学生,这种管理者的角色更多地变为一个引导者。课堂上的权威结构和权威主体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与先前迥异了。
  此外,我们的教师常常以“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自居,因而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放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上。他们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要务,经常是把知识“揉碎”、“嚼烂”后再教给学生。教师习惯了灌输已经事先拟定好了的知识,自己很少用反思、审视的眼光看待它们,也极少鼓励学生去对这些知识加以分析、甄别、评判。实际上,任何知识的接受都需要经由学生主体的加工,都存在着一定的主体间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既定的知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教师所应做的,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更多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批判性分析,不断地超越自身,也不断地超越所属群体。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能够使得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体现个人的独到见解和他人不可替代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认识。“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是与知识的简单复制结盟的,也是与创新无缘的。“上课插嘴”这种形式背后,实际上也蕴涵着批判性分析的嫩芽,是教师自己从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转移到一个“激励者”、“合作者”的角色上来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 、“上课插嘴”以后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我们要了解“上课插嘴”之所来,之所在,更要深究其之所去。
  对“上课插嘴”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凸显出教育界内外对学生的人文关注,以及教师头脑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种关怀和觉醒还只是初步的,尚限于“允不允许”、“能不能”的地步,既缺乏对相关条件的分析,也缺乏与其它教学行为进行有机整合。
  上课插嘴是否适宜于所有学科?是所有的课型学生都可以插嘴,还是某些特定的课型才可以插嘴?系统讲解某个问题时是否可以插嘴?这种插嘴的方式与讨论、复习等有何不同?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所有的内容或问题都应有学生参与?上课插嘴的到底是哪些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好的,中等的,还是相对差一些的?插嘴的范围有多大?性格懦弱、孤僻的学生,不愿插嘴怎么办?课堂上是否存在着少数人参与(插嘴),多数人遭“流放”的现象?插嘴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插嘴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但是是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学习机会为代价的?如何处理好课堂管理与正常教学进程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衡量上课插嘴的效果?------
  类似的问题,不一而足。这些问题都由“上课插嘴”导引而来,也需要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共同“插嘴”,来得到解答。
  同时,“上课插嘴”只是一种教学行为,还远不能称之为教学模式。模式是行为与行为之间的结构性联系,是教学各环节间的有机构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培养创新才能的过程中,我们不赞成模式化、程式化,但无法屏弃模式。因为模式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使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学过程展开的序列,从而为自己确定可参照性的样式。就此来说,对“上课插嘴”所要做的不是正与误的简单抉择,而应在此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脚踏实地的研究。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崇尚自主背后的忽略:教师集体协作精神(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