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呼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2)
2017-08-16 05:13
导读:开放性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局限于书本、或学科课程中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
开放性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局限于书本、或学科课程中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些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而且结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探究过程和途径也因人而异。所以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体系,实施过程中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创造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生成性的特点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过程决定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密切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科书。国家只是在"指导纲要"中,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宏观要求。所以,这门课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实践活动中共同创生的。而且,随着活动的展开和继续深入,新的目标进一步生成,新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这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
(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得以进行,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由于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缺乏课程意识,加上学科课程的内容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学有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所以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要求不高,造成教师地教材的依赖。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科书,所以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实际和课程资源的条件有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功能特点是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空间是可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条件性资源不足,校外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水平偏低。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课程理论水平较差,课程资源的意识淡薄,不善于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加强教师课程理论的学习,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办学特色;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如地方史、人物志、文化遗产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理位置、气候、水土、物产等;开发和利用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等等,从中生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要注意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提高其实施的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实施的质量。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在活动主题设计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包括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倾向、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因为学生是活动中的主体,只有立足于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能使活动的设计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如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同一主题的活动可分解为不同年级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展开,形成某个主题的活动系列等。二是活动主题应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必须在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课程资源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使其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活动的具体操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优化指导策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的指导是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条件。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展开、成果的总结交流都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讲究指导策略,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注意讲求指导的实效。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实际上应该是全程的指导,并要求教师应该随着活动进程的推进,调整相应的指导重点和策略。首先是要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课题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制定合适的探究方案,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途径和方式。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活动方式深入探索,大胆创新,表达自己的意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给予学生适度指导,要求教师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指导,讲求指导的适度和适时。所谓适度,是指要考虑学生的学段、年级的差异,在指导过程中逐步放手。所谓适时,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的方式和具体的指导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活动,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四)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民主、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一方面,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上,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细心求证,敢于怀疑已有的结论、挑战权威。另方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改进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走弯路,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允许学生犯错误,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因为出现某些错误就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挫伤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五)建立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是制约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只有采取正确的评价导向,才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力培养中的有效性。为此,要求建立一个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更好发展。
一是要求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导向,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基本表现和收获的情况。如参与活动的态度、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合作和协调能力的发展等等。通过综合学生多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发挥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有侧重地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创新的亮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是要求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取向的特点出发,注重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开放性,使活动过程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方式和途径,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因此,不应该以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或仅仅根据学生的活动结果来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肯定学生所获得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通过评价为学生创新性活动目标的达成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六)建立便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和自主交流活动成果的平台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活动成果交流展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引向深入。对学生而言,在活动过程中自己亲历实践,无论结果是成功抑或失败,都是收获了宝贵的生命体验,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希望与他人分享,所以,通过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既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各种才能,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欣赏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的经验,使交流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在操作上,一方面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汇报活动成果的制度,使交流活动规范化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另方面可以适当扩大交流的范围,优化交流的效果,使成果交流活动发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的作用。
(七)注意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
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提高还必须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国内外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研究表明,创造力的发展受人格因素的影响,高创造性的学生与创造性缺乏的学生在人格特点是存在很大的区别,高创造性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想象力、坚强的意志力、高成就动机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刚毅的性格特点以及良好的习惯等人格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因素,如选择活动主题环节,有意识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并注意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在活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专注地进行探究活动,克服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努力达成活动的目标等等。只要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在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就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