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课程和教师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参与、决策权力,教师的角色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课程变成了课程的重要开发者,教师的人格兴趣、实践经验、能力背景等等因素都对课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课程之于教师,承载着教师的热情和心血,它的实施能对教师下一步行为引导和督促。因此教师和课程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3.教师和学生
课程创生取向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课程、建构课程,因此学生和教师一同成为课程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构建课程的过程也就成为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成长的经历。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差异,和学生成为课程创造中平等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4.创生取向下的教权力图解
课程影响教师,教师影响课程;教师影响学生,学生影响教师;教师、学生、课程组成了课程共同体。
图 3课程实施创生取向下的教师权力
(四)适应性创生取向下的教师权力
1.适应性创生取向(adaptiveenactment)
适应性创生取向是在适应的基础上进行创生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模式。刘成新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整合与重构 ----技术与课程教学互动解析》中分析,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其机械化程序化的课程执行严重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主体性和创造性;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虽然赋予了课程一定的调整空间,但是师生的课程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虽然师生得到充分解放,但是一种理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和操作。正是基于此,又考虑当前教育环境和课程实施情况,刘教授提出了“适应性创生”取向。一方面尊重课程专家的意思,另一方面又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
2.课程和教师
适应性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尊重外部课程方案,但是也要根据具体情景协调与外部课程的关系,并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对原课程进行调整修改、丰富发展和适当地建构。因此课程与教师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影响的开始,一般是课程在主导地位,随着课程的逐步实施,教师对课程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教师和课程越来越协调,越来越平等。
3.教师和学生
课程实施适应性创生取向下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调整的弹性空间里,共同体验、共同改进、共同建构课程,教师和学生组成了课程创生的共同体。教师在协调与外部课程的同时,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因此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意义的建构者和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只不过教师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而这对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必要的。
4.适应性创生取向下的教师权力图解
图 4课程实施适应创生取向下的教师权力
四、研究总结和建议
1.课程实施取向从“忠实”转向“创生”是新课改的倡导,是素质教育需要,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随着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教师参与课程的权力逐步得到加强,课程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但是教师在实施课程的时候也不要盲目的信从任何一种模式。它们每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课程内容需要忠实的时候,比如科学真理,就要忠实的讲解;需要创生的时候,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点燃学生的心灵火炬,去体验去创造。
2.课程实施取向从“忠实”转向“创生”的影响
随着课程实施取向从“忠实”转向“创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由“控制型”转向了“民主型”,教师权力从“专制”变成了“影响”,由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因素所形成的非强制性的权力比重逐渐增大。权力的转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这是学生之福,是教育之幸、社会之幸。但是教师在实施权力的时候也要注意,给学生以自由民主的课程空间,并不是意味者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和任意个性的张扬。毕竟教师与学生相比,闻道在先、术业专攻、经验丰富,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信心,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权力的专制和放任都是对教师职业的误解和亵渎。
在中国古老而又灿烂的文明中,似乎没有一样职业能比得上教师更神圣,更有社会公益性和社会公信力,然而直到今天,社会仍然没有清楚地告诉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力,又该如何具体实施。面对今天众说纷纭的师生纠纷,教师已经不敢再有权力,甚至完全放弃了惩戒权,一味赞扬鼓励,任学生身心自由膨胀发展。目前国内对于到底如何正确实施权力的研究十分困乏,本文章也只是从教师和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分析比较教师权力的不同,教师权力的内涵和教师权力的实施仍然是今后教育、法学等领域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j],1999,(2)
[2]汪霞.课程实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科学研究[j],2003,(3):
[3]李宝峰.课程权力下放背景下的教师课程参与意识.辽宁教育研究[j],2004,(9)
[4]于忠海.权利和权力审视下的教师权威.江苏大学学报[j],2005,(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http://learn.tsinghua.edu.cn/flfg/js/jiaoshifa.htm
[6]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94-19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