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教研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应当以人之发展作为自己设想的中心。首先,从直接的意义上讲,学校教研文化所设想的核心是教师发展。以此为基点,在教研活动中首先应当重构“成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应当认识到:人,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决定因素。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人的真实变化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重心,做到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为“成人”而“成事”,用“成人”促“成事”。其次,从间接意义上讲,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追求目标。这意味着,教师之间在从事教学研讨时不应仅仅停留于教学技巧的改进,更应关注教学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关注教师的“讲”和“演”,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教学研讨应当是教师之间一种日常化的合作实践。它并不等同于研讨课,更不能将研讨课简单地等同于公开课。因此,确立一种合理的教研文化,必须明确教学研讨的意涵。首先,在最表层的时间维度上,教研并不等同于课前的研讨。这意味着教研时间的延伸。即不仅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进行教学研讨,而且将研讨延伸到课后的反思中。反思性研讨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参与观摩的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源。例如,一堂课结束后,对于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而言,可以自问:这堂课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属于准备不足造成的,还是因为个人素质欠缺导致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这堂课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哪些?如果在平行班级再上一次同样的课,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对于参与观摩的教师而言,可以追问: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是属于授课教师的个人问题,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授课老师身上,我能够学到什么,可以借鉴什么,应该回避哪些类似的错误?……在相互的质疑问难、彼此的真诚建议、积极的自问与反问中,教师发展能够获得真实的空间。其次,在中间层次上,教学研讨并不完全是服务于特定的授课任务的,更不能把教学研讨仅仅定位为公开课的准备环节。事实上,教研作为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实践策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包括着公开课,但公开课仅仅是教学研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它有时服务于特定的授课任务,但其真实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例如,教师之间共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成长需要,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资源”,这也是教研的重要内容;教研组内部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际结构和单元内部结构,这也是教研的重要构成;教研组之间突破学科界限,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这亦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题中应有之意。凡此种种都表明,当前对于教研活动的理解失之褊狭,我们在重建教研文化时应当使教学研讨之意蕴重新回归丰富。再次,在更深层次上,教学研讨不仅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当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生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自我世界中思考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开放的心态、自我超越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一个积极学习、开放自我的心态,一种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意识,一种彼此真诚合作、共生共长的观念与行动姿态,教师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之路上保持一种空灵之境,让同事的意见可以进入,而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真诚而敞亮地流向对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研讨之价值就不再仅仅体现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也不再局限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当一个教师在同事的建议与帮助下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人格修养,当他因参与了别人的成长而感到欣慰时,其人生境界其实已经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教研文化之魅力所在。
3.在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培育新型教研文化
首先,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必须在日常教学研讨中实现。教师个体或组织成员参与教学研讨的过程,其实也正是特定的教研文化的生成与培育过程。教师之间的积极参与、平等对话、深度会谈、合作与协商的过程,也正是个人和组织创造性地占有相应的文化特质的过程。所以,学校教研文化重建并不单纯是学校变革的具体目标,而且它也是孕育教师新的生存环境之重要构成;学校教研文化的生长和形成,同时也是学校改革过程中变化了的实践,在人的精神面貌、对待世界的态度、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之日常变革实践与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之间事实上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其次,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要以教研制度的转型为抓手。传统的学校教研制度,往往以限制、规约、惩罚的形态出现。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虽然并不完全排斥制度的限制性和约束性,但更注重制度的育人价值和转化效应。所谓育人价值,即将教研制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推动力量。而转化效应,则是以制度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向教师行为转化的中介。为此,需要对学校原有的教研制度进行诊断分析、整合重组,以制度为凭借唤醒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
再次,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需要转变教研组长的角色意识。教研组长应当成为所在教研组文化重建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人不同于管理者,他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非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这意味着教研组长不仅承担着组织协调的职责,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为教研组内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提供舞台和空间。为此,教研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策划能力,不仅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例如:选择主题,确立频率;组织反思,拓展延伸等),而且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最后,新型教研文化的创生,其着力点是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的改变。在学校“转型性变革”过程中,要使教师接受和理解新型教研文化并不难,难的是实现新旧文化的更替并让新型教研文化在教师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扎根。这就需要新型教研文化真正内化到教师的内心世界,并体现于日常实践中,而不是仅仅作为美丽的标签粘附在表层上。为此,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让教师在真实的行动和日常践行中逐步体悟新型教研文化的意义,以文化改造行为,在行为的改变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文化更新与实践变革的互动共生。
学校教研文化重建虽然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变革事项,但是由于它牵涉的问题非常繁杂,因而需要一种持久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有时候可以通过外在的刺激来提供或强化,也可能需要必要的制度进行规约与限制,但是,若要获得真正持久的内动力,必须要有自觉的人和自觉的群体。他们投入变革,并不是因直接的利益驱动,亦不是受强制力量所左右,而是“因变革的过程使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的智慧和内在力量,感受到另一种学校生活的方式,生命有新的体验和活力”。所以,人,有着足够的文化自觉的人,才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之核心与根基。就此而论,学校新型教研文化,一方面是人之“所为”,它呈现为人通过积极的创造性实践而创生出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为根本的方面则表现为一种活的流动态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具有新质的日常化的学校教研活动中体现出来。在这一意义上,学校新型教研文化之重建过程,正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新型教师,在具有变革特质的教研活动中积极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强烈的自觉意识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过程。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