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思考(1)(2)
2017-08-17 01:04
导读:孔子认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治国才能的君子知识面要宽广。他指出:“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只是作为某种需要的特定用途的器具,而应当成为具
孔子认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治国才能的君子知识面要宽广。他指出:“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只是作为某种需要的特定用途的器具,而应当成为具备多种才能的通才。为此,就应“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为了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应拓展知识面,见贤思齐,广开门路,不能仅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学习业务知识。要有较全面的
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专而博”,争取做个“通才”,同时注意加强师德修养,能“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则改之。”
孔子说:“不贲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古代对启发原则的最早的明确说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启发性教学。他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反对死读书。〈〈论语.叙而第七〉〉中有:“不贲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直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才去点拨他;直到他想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去启发他;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他曾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强些的时候,子贡回答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即子贡说他怎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知道一个道理就能推知十个道理,我知道一个道理只能推出两个道理。孔子很赞成子贡的说法并表扬了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孔子还十分注重实效,讲求务实,要求学生学后身体力行。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每天要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知识温习、身体力行了吗?他的学生子路差一些,且行动慢些,怕孔子怪他:“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意思是说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实行,就担心又听到一个新的道理。
我们应学习孔子的务实精神,要求学生不但要听好课,还要多读点课外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不要埋头只读教科书。在要搞好学习、做好作业的同时,为人处事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有人说孔子
政治思想方面比较保守,维护旧制,其实也不尽然。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提到了这一点。他在反复研究《易经》后指出:“简易、变易、不易”的道理,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变化是有规律的,研究学问贵在掌握基本规律、追求真理。他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早上明晓了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是说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求,无所谓可,也无所谓不可,而是怎样合于道义就怎样去做。
中国大学排名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博学多才,诲人不倦,是万世师表。孔子在答子贡时,曾说:“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意思是说:子贡,你以为我学了很多知识,又都记住的吗?不是的,我只是能够用一个根本的观点来贯穿它们。这就告诉我们研究学问要抓重点,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而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求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收集大量的资料,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例研究,都应该坚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切忌空谈。变,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变就不能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