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活动基本类型探究(1)(2)
2017-08-17 01:04
导读:幼儿在体认、接纳甚至改造类符号的同时,也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幼儿的生活需要自己的符号。幼儿的符号有个体符号和群符号两种。个体符号是指幼
幼儿在体认、接纳甚至改造类符号的同时,也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幼儿的生活需要自己的符号。幼儿的符号有个体符号和群符号两种。个体符号是指幼儿个体所创造和使用的符号。这种符号又有不同的类型,一类是:符号的意义所指只有创造者自己明了,它往往只具有指意的功能,而无交流的功能,因为符号不具有群体认同性;另一类是:符号是个体对群体认同符号的一种改造或组合,或者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形意义,因而他人能基本明了符号的意义所指。群符号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认同、明了的符号。几个幼儿能为某一个在成人看来是非常怪异的声音而大笑不止,因为这种特别的声音是这几位大笑不止的幼儿所意会的。幼儿生来就是符号大师,幼儿一直是以特定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愿望、需要以至认识的。幼儿的符号的意指与符号的复杂度间经常没有实质的联系。一个简单的半圆幼儿可以讲述其丰富的内涵,甚至可以为之动容。对他人创造的符号,有时幼儿也常有自己丰富的读解。这种读解是以幼儿与符号间特定的“对话”为基础的。经常地,幼儿的读解与符号创造者的所指相去甚远。对幼儿的符号要用与幼儿心理、幼儿生活相一致的标准来加以分析。“真理是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之间的符号化的恰当性”这一实用主义的知识观在分析成人社会的情形时经常会遭到无情的攻击,但在幼儿世界里,这种攻击至少可以大大减轻。对于幼儿来说,他自己的符号所代表的一切都是真。在课程实践中。除了关心作为课程内容的类符号世界外,我们的确应该关注幼儿自己的符号世界。给幼儿以创造自己的符号世界的时空,是教育者的责任。用成人的标准去指责幼儿符号的“怪异”、“不像”、“这算什么”是对幼儿天性的一种抹煞,也是对幼儿需要、愿望之表达的扼制。甚至,可以说创造自己的符号本身就是幼儿的需要。我们不能想像在到处所见的只是幼儿对类符号的临摹的幼儿世界里,幼儿的天性能自然地萌发,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幼儿与符号世界的相互作用,不应是简单的临摹、摄入、记忆,而是一个体验、感受、感知、表达及创造的丰富复杂的过程。教师对符号的幼儿化、经验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特定符号增设感知通道。一段乐曲可以并且首先是声音符号形成于作曲者的脑海之中,然后它就以书面符号——乐谱的形式出现,使之可以被传播、被接受。对于幼儿来说,乐谱之中的符号是不能读解的符号,教师要把课程方案中的书面符号转化为幼儿可读解的声音符号,并配以特定的表情符号、体态符号,使幼儿可以多通道地感知、体认及表现这段乐曲。目前,一些幼儿园中的
音乐教育已打破了不同符号之间的传统界限,在可听的乐曲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感知通道,如,乐曲是可以用动作、姿态来表达的,即体态符号和声音符号的结合,音乐是可以画的,“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把听到的各种声音画下来,”当然,前提是幼儿掌握了自己可以表达音乐并可与群体中同伴交流的符号。符号的使用使幼儿能够在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同时发挥现在的机能。幼儿对符号的作用应该有情感的参与,应尽可能在符号所指称的意义和幼儿的生活之间建立应有的联系,使幼儿在情感推动下感知,以避免枯燥的机械识记。也只有这样,与符号的相互作用和幼儿的需要之间的联系才可能更为紧密。
四、幼儿指向自我以自己为对象的活动
这是一种常被忽略却又十分重要的活动。我国的
学前教育目标明确地提出发展幼儿的个性,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一方面需要上述三类活动,也需要让幼儿了解自己。发展中的幼儿需要信任意识也需要自我意识,他需要家庭和社区的“根”的稳定,也需要以自己为出发点去探索生活的“翅膀”。幼儿的自我意识就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认知活动、发现活动。当婴儿初临人世,世间的一切对他(她)说来是混沌一片的。婴儿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能把自己同客观事物、同他人区分开来,因此,“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运动能力、动作在幼儿“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最关键的影响是幼儿脑机能的发展。当幼儿能区分自己与客观事物、自己与他人后,“他仍然认为他与母亲或生活中的一些玩具有着共生的关系。”幼儿对“我”的使用是自我认识的新发展,说明幼儿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到了幼儿园阶段,幼儿在不断认识自己的主要器官,认识自己的外貌特征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及社会特征。现实的学前课程方案中几乎都有关于幼儿认识自己的生理特征的内容。幼儿已开始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如“我最喜欢”、“我讨厌”、“我真高兴”等。此外,幼儿已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角色及相关的行为。一个4岁的幼儿一到幼儿园就开始抹桌子,因为做值日生是他期盼已久的,值日生这个角色与他人不同的活动、行为吸引了幼儿。纵然是3岁的幼儿,已经知道在幼儿园中自己的地位与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幼儿园,很少有幼儿为某一需要不能满足而在地上打滚的,但在家庭中,这类现象是较多的。从这个意义说,促进幼儿自我发展的教育仅靠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不够的。此外,幼儿的独立性也在不断发展,要求独立、要求自己从事某一活动这是幼儿自我需要的重要方面。幼儿的
自我评价也在逐步发展,虽然这种评价尚不成熟,正处于从轻信和运用他人评价到独立的自我评价,从笼统的不分化的评价到具体的分化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时期,幼儿也发展了从自我出发对他人的判断,如幼儿经常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当然,这种划分,往往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更多的与“利益”、“喜好”、“习惯”等因素有关。“好和坏常常和‘大方’或‘小气’混淆起来,甚至与干净和整洁对肮脏和龌龊混淆起来;幼儿还正在发展根据行为动机判断事件、行为的能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幼儿自我的发展是有方向性的,有健康的自我和非健康的自我之分。自我的发展与个体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甚至是整个精神世界的核心。自我的发展不是可以完全自发的,它总是受幼儿生活世界的影响,受幼儿经验的影响。因此,学前课程内容中充分反映幼儿面向自己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就幼儿自我的培养而言,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一切因素都是自我的影响源,良好的课程文化是促进幼儿自我发展的重要背景,适合幼儿身心水平的、可经验的教学活动是自我培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我俩不一样”、“我的眼睛会说话”、“妈妈让我自己走”、“我的悄悄话”等课程活动,是今天学前课程中指向幼儿自我的较为有效的活动。幼儿指向自我的活动,应与培养幼儿的自爱、自尊、自信等因素结合起来,高度注重幼儿情感的参与,注重可操作性,而不是“反思”。教师的教学机智对于幼儿个性的成长至关重要。日本学者林竹二的见解是意味深长的:所谓教学,本来是一种发掘幼儿各自的个性所固有的宝藏(可能性)的作业。用来发掘的“工具”是教材,要使用工具就得有方法,有技术。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条件,就是知其心——教师能感受到儿童心中萌发的意念和非语言的思考——这一人的素质。这是一种感受性,它不是同慈祥毫不相干的。教师倘缺乏这一素质,那他能使潜藏在幼儿心中的无形的宝藏(可能性)丧失殆尽。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