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1)(2)
2017-08-17 06:19
导读: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手段。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的现实教育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实也是“双刃剑
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手段。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的现实教育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实也是“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它首先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对劳动的肯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世袭制、男尊女卑、唯成分论、以权以钱谋私等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但它只是就教育论教育,并未涉及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根源。因此在高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旗帜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也产生出一系列教育不公平问题。人的知识、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不能给予,不能用金钱买卖,只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受教育者的努力才能获得,但知识、能力及标志其水平的分数则不能不受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投资体制、机制和倾向既直接影响个人之间的教育公平,也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公平。它必须有利于实现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公共性和教育基本平等的水平,尽量促进教育的公共性和选拔等竞争性的平衡。对不同地区而言,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既要重视不同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又要重视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此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基本平等基础上有差别的教育公平,是“积极差别对待原则”的教育公平,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以及平行公平、垂直公平、代际公平的教育公平。
第四,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又需要两者付出代价。追求效率与平等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平衡,使它们都付出较小代价而获得较好效果,使两者相互转化和促进。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教育发展状态,永远是在效率与平等的选择和平衡中发展、进步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是综合各种不同教育公平标准安排的教育公平,是人的教育权利、教育需要与人的知识、能力等相结合的教育公平,不是以某种单一标准考量的片面的教育公平。单一标准的教育公平既不是教育公平的本质,也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教育公平。实现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公平的实际操作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努力提高自觉性,深入研究、精心筹划和不懈追求,而不是因此就放弃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放弃对实践措施的精心选择和积极落实。
三、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既存在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个人受教育权利和身心素质发展不平等问题,也存在由于过分追求“应试教育”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效率与公平而导致的国民创造性发挥不够、国家缺乏大师级人才等教育整体效率不高问题。教育效率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长远和整体的,而非眼前的和局部性的。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解决教育公平的目标、方式设计和制度、资源安排等问题。
1.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方针,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强调在达到基本质量和水平基础上的教育数量和规模的发展,而它们的提高则都强调达到高质量和高水平。为了普遍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教育的基本平等,满足
就业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必须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努力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之间均衡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人才或者“英才”,必须鼓励、支持不同地区及其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基础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加强英才教育。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有东、中、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许多,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其主要原因。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均衡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国家统筹。教育完全由地方投资就等于谁有钱谁办教育,谁没钱谁不办教育,谁钱多谁办好教育,谁钱少谁办差教育,这必然导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从不同区域的利益来考虑,更要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来衡量,不仅要坚持互利,也要坚持共利,更多地关照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3.坚持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义务教育是现代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同家庭间的教育不平衡主要是经济原因,也有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的对教育投资不同的原因;既可能是当代人自己造成的,也可能是代际间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像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权利一样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社会应该无条件地努力实施免费和强制的义务教育,每个人应该积极履行接受基本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以此为每个人的发展打好基础。
4.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是教育效率和教育平等的矛盾,是教育现实发展和教育长远发展的矛盾,是教育本身的公平性和教育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公平性的矛盾,是教育结果和教育根源的矛盾。消除它们的矛盾既要捍卫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的公平、公正和正义性,但又不能把它绝对化,必须清醒认识它的局限性,努力消除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根源,实现真正全面的教育公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5.改变“应试教育”及其评价模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及其评价模式。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教育的平等、效率和公平的理念、目标、标准、实施和评价方式也不同。素质教育、选拔性教育和“应试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平等、效率和公平的模式。素质教育的平等、效率与公平是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和标准的平等、效率与公平,是在能力和全面发展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平等、效率与公平,而不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甚至高分低能的平等、效率与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确立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寻找素质教育和选拔性教育的结合和平衡点。改变“应试教育”必须改变其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实践和评价模式。
6.坚持教学民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公平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抑制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化或同一化的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实施个性化和小班化教学对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注释: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4—5.
[2]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0、1—2.
[3]密尔顿·弗里德曼,等。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33一140.
[4]江山。再说正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5]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
伦理学卷[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5-108.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6]约翰 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
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71、70、72、72、74、72、73.
[7]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渎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9.
[8]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2,(5).
[9]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
[10]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1998,(4).
[11]郑也夫。代价论——一个
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6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