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初探((2)
2017-08-18 02:44
导读:3.对学生的期望程度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33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6人,没有期望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老师对这5
3.对学生的期望程度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33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6人,没有期望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老师对这50名学业优秀生期望高或很高的达44人,占88%,一般的占12%。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7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16人,另外3人期望偏低。老师对这37名学业困难生期望高或很高的有18人,占48.6%,一般的占43.2%,期望低的占8.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对知识进行分配,而且还对学习知识的人——学生进行标定。教师对自己所接任的班级的学生,通常会加以分类,然后贴上一定的标签,诸如讨喜欢的学生和不讨喜欢的学生,男生与女生,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学生与劳工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聪明的学生与愚笨的学生,等等。在教师的心目中,哪些学生有能力掌握哪部分知识,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考取大学,哪些学生只能勉强毕业,常常是早就标定好了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其知识标定的呢?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来实现的。关于教师期望的机理,最初是由罗森塔尔(Rosenthal.R.)和雅各布森(Jacobson.L.)的研究所证实的。他们用实证材料表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就不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教师期望的影响。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教师贴标签的结果。
另外,在坐位安排方面,学业优秀生大多被安排在中间或靠前的坐位上,得到老师注意的机会自然就多;而学业困难生大多被安排在后面或两边,很少能得到老师的注意,实际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上讲台板演方面,学业优秀生获得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业困难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调查和访谈的情况看,学业优秀生所获得的课堂资源显著高于那些学业困难生。可以预言的是,那些学业优秀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业中获得成功,而那些学业困难生,如果不能运用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的话,将极有可能在学业上面临失败。
三、教育过程公平的建构
如何来构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1.多样化的课程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保障
每一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个体之间智能的多样性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课程,而不应再让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使课程尽可能地呈现出多样性。我们未来的学校可以设置“学生课程代理人”(student-curriculum
broker)这一角色。他们和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课程代理人根据最近评估而得到的智能分析结果,向学生提出选修什么课程的建议。在统一安排课程的情况下,则向学生提出怎样才能学好有关内容的建议。
2.“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核心
既然每一个体的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就没有理由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方法来学习同样的内容。“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教学中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差异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在课程的教学中,有关内容可用多种方式展现,都有多个“切入点”。如历史课可用语言、逻辑、空间或个人理解的模式来教学,几何课也可用空间、逻辑、语言或数学等方面的能力来实施教学。有了多种多样的切入点,至少可以找到一个适合某一个学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情景化的评价观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与传统的评价观有显著的不同,在评价的手段上,摒弃了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法,而采取“智能展示”的评估手段。如可让一个个体展示体育动作来评估其身体运动智能,可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售货员的争执来评估其人际关系智能等。在评价的目的上,传统的智力测验严重地偏向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且把测得的结果作为鉴别儿童的唯一指数。智商高于140的称为天才,而低于70的则定为弱智儿。在学校中,这些弱智儿总是被标上“差生”的标签,甚至被弃入“冷宫”。这些学生享受不到本应享有的教育资源,从而失去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面向学生的所有智能,评价的结果只被看作学生智能的部分表现,不把它作为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并排序。只将学生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并向其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建议。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教育目标的建议。如通过空间关系学习数学,通过语言技能学习音乐等。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通过“智能展示”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这种情景化的评价使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价更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正如加德纳所言,评价原本就是教学里的一环,评价应该成为自然学习情景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额外的时间里外加进来的。我们应该让评价在自然参与的学习情景中发生,这样的教学和评价必然是学生乐于参与并受到欢迎的。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吴康宁。课堂教学
社会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沈贵鹏,等。初中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